改造后的花桥新村
“今年夏天蚊虫少了,雨天车库不积水了,晾晒方便了,整个小区档次提升不少!”谈起小区变化,松江区中山街道花桥新村居民陆磊、金凤夫妇赞不绝口,如今这里的自建小别墅整齐干净,道路通畅,院内果蔬生机盎然。而在两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别墅门口杂乱,荒地杂草丛生,夏日蚊虫肆虐,连晾晒衣物都成难题……一场历时两年的人居环境综合改造工程,让花桥新村实现了蝶变。
位于松江区国际生态商务区的花桥新村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典型的沪郊农民自建房小区,存在违章搭建、群租、违规种养等独特难题,如何让居民的需求“件件有回音”,对工作的精细度提出考验。
居民需求件件有回音
陆磊回忆:“以前下雨不敢出门,鞋还没出小区就湿透,车库更是积水严重。”地势等原因导致的“逢雨必涝”屡修未果,令居民怨声载道,也让居委会书记陈晓容和同事们疲于应对。因建设年代久远,小区面临空间无序、功能缺失的问题,改造迫在眉睫。
陈晓容坦言,雨污水改造需大面积开挖道路,涉及交通管制和入户管道铺设;统一小院围墙建设需居民配合拆除旧墙并“退界”(即缩小原有庭院进深,让出公共空间)。同时,小区建设年代久远,历史遗留问题复杂,改造方案需统筹地理位置、房屋现状、工程标准及资源平衡,因此家家户户的改造方案及周边设计不尽相同。
如何赢得居民理解?项目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听取民意。自2023年8月改造工程启动以来,指挥部来访登记簿上记录了237条居民信息。“我们将问题按工程类别(雨污水、围墙、道路及公共空间)分类,分派工程队研究解决,确保件件有回音。”
“插曲”背后的情与法
改造并不顺利,“庭院退界”方案曾引发质疑。实地测量显示,多数居民原占用前院进深约8米,改造方案统一设计为6米,意味着庭院需“缩水”,全小区42户自建的砖混围墙也需拆除。方案确认初期,围墙建设的支持率仅七成左右。“听说要拆围墙、缩院子,我第一反应是不同意!”金凤坦言,拆除精心铺设的瓷砖让她心疼。面对质疑,指挥部协同街道发展办、居委会查找历史资料,并请司法所专业律师分析研判,结合现行法规政策,厘清自建围墙和建房用地的权属沿革,挨家挨户耐心释法说理。入户过程中,指挥部建立详细的工作台账,记录住户的反对理由,形成“一户一方案”。街道司法所在指挥部开设法律咨询服务,街道法律顾问也与工作人员一同入户,解读文件、宣讲法规,逐步凝聚共识。
“关键少数”的带头作用至关重要。老村委会主任朱良才作为“花桥名人”,在质疑声中率先拆除自家及邻户旧墙。党龄五十多年的老党员许仕伦不仅带头拆墙,更主动当起“宣传员”,动员邻里支持改造。
“后来明白了,退界有理有据,合法合规。虽然院子小了点,但门前路宽了、整洁了,出入更方便。宅间路拓宽也解决了消防车通行问题,安全感提升了。统一围墙确实更美观。”金凤如今这样评价。
细微处见“温度”
小区305名60岁以上老年动迁居民中,部分仍保留传统观念,对屋宅“风水”有所讲究。项目实施中,诸如“路冲”(道路直对大门)、“挡煞”(树木不可移位)、污水井正对窗户“不吉利”等投诉时有发生。指挥部在细节上灵活调整,体现尊重。
一户居民庭院内精心打理着各类果蔬,并建有大型葡萄架。庭院退界需切除超界部分,为确保剩余结构稳固,施工队精细切割,将末端支柱与新建围墙门柱浇筑一体,最大限度保留了居民的心血。
“现在的环境真是今非昔比!要是绿化再多点就更好了。”面对居民的肯定与希冀,陈晓容回应,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仍在继续,接下来将通过“美丽庭院”建设评比等活动,引领居民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本报记者 曹博文 通讯员 陈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