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浪浪山小妖怪》中东方写意美学的当代表达 读片随想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8-10

读片随想

扫一扫请关注“新民艺评”

◆ 奚美娟

三伏天里做不了别的事,我连续观看了几部影片,忍不住想写点读片随感。

记得酷暑中的一天,我去电影院看姜文新作《你行!你上!》。途经兰心剧场门口时,脑子里不经意间闪过很多很多年前,姜文在兰心看我们演出话剧《马》的情景。当时他在上影厂拍摄《芙蓉镇》。那个时候他还年轻。

《你行!你上!》是一部严肃的悲喜剧。说它“悲喜”,是因为我在影片结束字幕滚动过程中,竟然坐在影院里不想站起来,伴随着依旧轰响的音乐,竟有一丝淡淡的忧伤与悲凉从心底升起,眼角有些湿润。这不是涌动而出的感动之泪那么痛,也不是喜感十足带来的快乐,我一路往回走,这种情绪延续了很久……这是《你行!你上!》带给我的情绪反应。可能这种感受很小众,却是很真实的。

姜文是位好演员。他理解人物有自己独特的角度,表演上既收得住也放得开。前面提起他曾扮演的电影《芙蓉镇》里的人物,就有“收”得非常到位的表演分寸感。那个特殊年代的人物身上,都有一些隐忍、含而不发的复杂性。他演得很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表演专业领域,有些演员很年轻就知道正确的表演之路在哪里。“收”和“放”都是围绕塑造人物展开的。这次《你行!你上!》中,他扮演的人物放得很开,是身为父母不得不拼命的那种“放”。这样的表演风格,是需要坚实丰满的内心世界去支撑的。这部电影里,姜文扮演的“父亲”的内心世界形成,是和这一个人物的成长经历有关的。由于时代的变迁,他看到了儿子的天赋,看到了在自己成长的时代想都不敢想的事。他必须大声地告诉儿子:你行!你上!他急于求成,他心急如焚:哎哟哟吾儿啊,你怎么就不懂爸爸的心意呢,爸爸知道你是一个音乐奇才,爸爸要领你飞到天上去!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定是大开大合的,甚至开得都快合不拢了,就像一根拉满了弓箭的老弦,快拉断了还必须拼命拉开!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姜文演得真是好!

我想,这部电影是有历史价值和当下意义的。它是一部很独特的人物传记片。郎朗父子的故事已经听闻了许多年,在还没有“虎爸”“虎妈”的普遍称呼时,其实郎国任这位“虎爸”的个案,早就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出现了。郎氏父子教育方式和成长模式的典型性或者唯一性,注定不可能以按部就班的方式搬上银幕。而观众当然也知道,按部就班本来就不是姜文的风格,我们只是等来了“这一个”而已。于是众说纷纭,据说还影响了电影的评分和票房。尽管票房是很现实的。但我还是想说,这部电影会有一些历史价值的,人们可能会在多年之后,通过这部电影作品,回望“这一个”艺术家郎朗的成长史,想想郎国任这位满腹音乐理想要在其儿子身上使劲的父亲,一位特定时代氛围下的中国家长,他居然成了。他用他的不怎么国际化的教育方式,把他儿子推到了实实在在的国际舞台上。或许,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后的观众,在看完这部电影后,也会在电影拉出片尾字幕时,像我一样久坐而思。

我去看《戏台》的时候,售票员小姐好心地提醒我:60岁以上的人可以半价哦……哎呀,尽管穿着连衣裙戴着小花围巾,还是暴露年龄啦,本来是想来贡献一点点票房的呢。我喜欢《戏台》这部电影,尤其是演员们的表演,个个精彩。作为同行的我深深知道,到了他们这个年龄段,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艺术实践经验,也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由此带来的专业自信心,甚至能让个别演员在塑造角色时“玩”起来,可以“玩”得很嗨,但对角色的把控照样游刃有余。姜武的大帅、黄渤的大嗓票友、余少群的男旦、杨皓宇的剧场经理等等,观众明明知道这个演员是谁,这回在电影里又扮演了什么角色,但随着故事的展开与深入,观众会暂时忘了他们本人,而被这些出色的表演艺术从业者带到银幕上所呈现出来的那个故事里去,与剧中人物同喜同悲。

如果好中选优的话,陈佩斯扮演的侯喜亭是最出色的。不是因为他年纪大从业时间长就一定优异。表演专业其实是残酷的,就像前面所说的,有些人很年轻就知道那条正确的路在哪里。有些却终其一生还在似是而非的状态里徘徊。观众看戏时的直接感受,都是演员扮演的那个艺术形象给予的,和演员年龄没太大关系。陈佩斯以往带给观众的角色,大多以喜剧风格呈现,观众对他在舞台与屏幕抖的包袱有所期待,而他喜感十足略显夸张的表演也从没让观众失望。然而这次在《戏台》里,陈佩斯摆脱了过往形象在他身上的羁绊,理性而非感性的眉飞色舞的人物刻画,相当沉稳。在火烧眉毛的关键时刻,这个人物的复杂、坚韧且软弱、无助又试图反抗,在陈佩斯的表演中,清晰传递出了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非常好地塑造了民国初期乱世中梨园班主这一人物形象。他的稳中有慌,急中有智,又多了一份大戏班主遇事的责任与分量,较少去表现那种为急而急、为怕而怕的外在戏剧性表演,体现了一位真正成熟的演员的优秀品质以及他的综合素养。这一代演员持久的艺术创造生命力,是他们至今仍以敬畏生活、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基本态度作底气的。

《南京照相馆》,我与大多数观众一样,是冲着口碑而去的,没有让人失望。尤其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基本都是年轻电影人的身影。这就意味着,关于那场战争,关于世界和平这样沉重而持久的主题,轮到当代年轻人用电影艺术的方式来演绎、表达了。由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我自然更多关注到了演员在这部作品里塑造的人物。在战争类型的影片中,一代代演员贡献了令人难忘的、无论是正面或反面的艺术形象。在《英雄儿女》中,我们记住了“向我开炮!”的英雄王成;在《苦菜花》中,我们记住了送儿上前线的母亲形象;《渡江侦察记》中陈述扮演的敌情报处长……过了几十年还能让不少观众记忆犹新。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中,更有不少魅力无穷的艺术形象,如《八佰》中的抗日战士群像等,鲜活生动地常驻在观众心里。

《南京照相馆》的一众中青年演员,可能稍大些的是70后王骁。他们应该也是看着前辈的此类优秀作品长大的。他们在影片中担任的角色,体现的是他们的祖父母或曾祖父母辈经历的苦难与战争创伤。无论这几位主演带着怎样的心境,进入了电影所营造的那个充满屈辱与杀机的年代,作为观众,我心悦诚服地认可了他们塑造的艺术形象。同时也看到了这代中青年电影人的努力与实力。刘昊然扮演的邮递员、王骁扮演的照相馆老板、王传君扮演的日语翻译,还有高叶、王真儿所诠释的角色,让观众再一次从银幕上,见证了当年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的罪行。值得一提的是,王传君扮演的日语翻译,国人口中的汉奸。这个角色很容易被图解式与表面化呈现,或者演员会在下意识里不由自主地代入一些自我批判意识,去体现这类人物。但王传君没有,他塑造的这个人物,心理过程是层层递进的,他也依仗着日寇对他的暂时信任,弄到出关卡的通行证,使得照相馆老板的幼儿得以出城生存下来。在日寇惨无人道地摔死婴儿的场景中,观众还看到了他扭曲的内心撕扯出的一丝丝良心未泯的泪光。王传君贡献的是一个丰满的银幕形象,这个人物在战争年代的复杂性、求生欲,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折射出的是我国中青年编导演越来越成熟的风范。

我真诚地为中青年电影人点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