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 星期四
《浪浪山小妖怪》中东方写意美学的当代表达 读片随想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8-10

《浪浪山小妖怪》中东方写意美学的当代表达

◆齐 青

2025年暑期档,《中国奇谭》首部动画电影《浪浪山小妖怪》以“创新姿态登陆院线”,由《小妖怪的夏天》原班团队打造,开辟了一条平行时空的全新故事线。

《浪浪山小妖怪》最令人惊叹的突破,在于它完成了中国动画学派美学语言的现代性转化。监制陈廖宇将其概括为“笔墨入镜”——不是用镜头表现笔墨,而是“用国风笔墨构建电影镜头”。这一理念颠覆了传统动画对水墨元素的表层运用,创造了全新的东方动画视觉。

在西行路穿过远山黄沙雪雾的大远景中,我们看到多层墨色叠染出的漫天云霞,工笔勾勒的角色在泼墨山水中坚定向前,光影在自然中的流动更像湿墨渲染上宣纸;当画面走近到具体的小人物,我们不仅看到每个角色独特的手绘弧线,更能看到金木水火土属性的人物色泽,看到如火一样热情、仗义、充满行动力的赤色小猪妖;看到如木般在摇摆中不断成长,被磨平棱角仍愿保护同伴的青色蛤蟆精;看到和土一样的逐渐沉稳与坚韧的黄色蛤蟆精;看到同水一样以柔克刚的玄色猩猩怪,他们交融在一起,将无名之辈的力量凝聚起来,正是坚不可摧的金石之力。

这些细节背后,是制作团队为平衡工业化生产与手绘风格所做的艰难探索。在三维动画盛行的时代,《浪浪山小妖怪》坚持二维呈现绝非保守。《猴子捞月》导演、中国著名动画人周克勤在首映礼上盛赞:“二维动画的艺术性和绘画性无可替代,它能更好地承载导演的美术追求,中国动画不能没有二维形式。”

作为一部冒险动画,在这幅流动的现代东方画卷中,年轻的创作者并没有给观众以好莱坞式的写实物理碰撞或日式热血动漫的夸张爆发力,而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武术的写意美学,追求“神韵”与“气韵”的表达。在动作的设计上,创作者关注角色与空间的“虚实相生”,小妖在打斗或行走时,背景的山川云气会随着动作的“气”而流动;在受到重击或奔跑时,创作者也巧妙利用水墨晕染和飞白效果来表现动作的速度感和力量感,而非依赖复杂的粒子特效;在打斗场面的节奏设计上,创作者也更加注重轻重缓急的戏剧性表达而非完全遵循现实物理规律。动作不再只是为了刺激的打斗场面而存在,而是融入整体水墨意境,成为传递情绪和东方范式与哲学的载体。

在激烈的大战之后,影片的美学智慧更体现在“以空为满”的留白处理上。当观众沉浸在精妙绝伦的动画盛宴后回到现实,影片通过留白赋予观众“为自己生命未来画上自由一笔”的可能性。影片虽没有过多地直接出现唐僧师徒四人,但很多的语言和镜头背后都隐含着他们的影子,这种缺席的在场,正是东方美学的高妙之处。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