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南瑶
很多人是因为丁和开始了解,在新疆,有着比敦煌壁画历史更悠久的龟兹壁画。丁和则说:“是因为拍摄丝路新疆,才有了丁和。”此言不虚,手捧《丝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丁和心中涌动的是感恩之情。这是他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奉上的一份礼物,也是对引路人“大先生”冯其庸承诺的兑现。
作为《丝路新疆》成书前的预演,去年于冯其庸故乡,丁和以纪念冯老诞辰一百周年为名,举办了一场“丝路颂”摄影展。“你要创造未来,必须要先理解历史。”从2004年结识“大先生”冯其庸,丁和用了20年的光阴,来理解、实践冯老的这句话,也因为这句话,他终于成为“丁和”。
作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晚年的学术兴趣转向了盛唐文化,为了玄奘之路的研究,这位长者十赴新疆、三登帕米尔、两度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与罗布泊。初见丁和,虽然素昧平生,但他看好丁和的艺术感觉和做事忘我的精神,相信眼前那个皮肤黝黑、诚恳朴实,斯时足迹已抵达自己未至之境的上海人是块璞玉。
2005年9月,冯其庸给丁和提供了一个无比珍贵的机会——参加中央电视台“玄奘东归古道”的探索之旅,而这也是冯老最后一次入疆。在楼兰古城里,冯其庸即兴在丁和的胶片盒上题下了:楼兰古国尚依稀,杖策东归雪满衣。万死艰难逾大漠,热风吹送一僧归——既赞玄奘东归之艰,亦勉丁和承此精神。冯老“不能只专注于西域之美,更要记录它深厚的文化”的点拨,为丁和的镜头注入了文化之魂。从单纯的风光猎奇到对玄奘之路、丝路遗迹的系统性文化影像记录,丁和由此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终极使命。第二年,丁和便五入新疆,背负数十斤摄像器材翻山越岭,深入沙漠腹地的艰辛与危险,在文化追寻的光照下皆化成了“满心的幸福”。
丁和拍摄的西域影像的珍贵性,源于一种无可替代的“历史在场”。他无数次深入哈密、吐鲁番、龟兹、和田、塔什库尔干、罗布泊等区域拍摄下遗址遗迹、地貌风光。丁和坚持使用8×10英寸大画幅相机,他拍摄的壁画肌理、遗迹裂痕、木构榫卯等,保留了数码技术难以复制的“历史感”——例如克孜尔石窟壁画中青金石蓝与朱砂红的矿物颜料层次、罗布泊雅丹地貌的风蚀肌理,使影像兼具艺术审美与文物测绘功能,为考古修复提供原始基准。经由在2010年前完成的核心拍摄,丁和定格了许多遗迹“原始状态”的最后影像:栈道未修的苏巴什佛寺、未加防护玻璃的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未加盖博物馆的汉式砖室墓等。这些影像因后期人为干预和气候剧变(南疆雨水增多加速壁画剥落),已不复当日的样貌。逆着时间湍流而上,丁和用影像留存下幸存的文明切片。
丁和也是将“德藏新疆壁画”全部拍摄记录下来并带回中国的摄影家。
2007年底,在季羡林、饶宗颐等学者的指引下,丁和只身一人来到德国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在这里,他见到了20世纪初被德国皇家吐鲁番考察队分四次割取带走的壁画。他以赤诚说服德国馆长,获得了宝贵的两天的拍摄时间。他争分夺秒将该馆馆藏及展厅内展示的大量新疆石窟壁画精品完整拍摄记录。回到上海后,他又不舍昼夜严谨标注了关键数据,包括每一张壁画的尺寸、标识窟位等,整理出版《德藏新疆壁画》。之后,丁和让“龟兹壁画回家”,在新疆举办了展览后,将这些珍贵影像资料无偿捐给了新疆克孜尔石窟研究所。通过比对德藏壁画与新疆现存窟体,丁和完成了一项关键学术工作——将割裂的壁画“复原”至母窟原位。例如克孜尔石窟第224窟的《第一次经典结集图》残片,经其影像拼接重现了叙事逻辑;库木吐喇石窟的汉风壁画,印证了中原艺术西渐的脉络。这种“影像缝合术”使文明的碎片重获整体性解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因此称他“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当丁和用“时间切片对比法”,将自己拍摄的同一遗址不同年份的影像并置,直观呈现盐碱侵蚀导致菩萨眼睑模糊、供养人头饰粉化的过程时,他以此向人们警示着抢救的紧迫性。在冯其庸“以史创未来”的指引下,他的镜头也逐渐转化为学术研究的“第三只眼”:冯其庸经十次考察,最终确认明铁盖山口(海拔4700米)为玄奘经“瓦罕走廊”东归的具体入境点;丁和则用大画幅相机拍摄该山口地形,以陡峭冰河的影像与《大唐西域记》中“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形成互证;冯其庸的文献研究梳理出玄奘途经的城邦与佛寺,如楼兰“三间房”、苏巴什讲经处等;丁和则通过镜头构建空间叙事链,为理解玄奘行旅提供视觉坐标……不负所托,丁和以胶片和影像给予学者对消逝的文明想象的空间,使学术考据转化为可触摸的历史肌理,更通过全球拍摄(中亚五国至印度)和文物“数字归位”,将玄奘之路从地域性研究升维至文明对话的符号。
与丁和拥有的浩瀚的影像资料库相比,能集纳入《丝路新疆》的素材实在太少了,但全书涵盖新疆8个地州、27个县市、56个乡镇的宏大架构,融汇多年实地考察的鲜活记忆,配以地理、人文背景的扎实考据,无损此书提纲挈领的导引价值,为所有对新疆璀璨的古代文化抱有好奇心的读者推开了一扇通往西域文明宝库的厚重之门。
在丁和西域艺术影记《流沙梦痕》的序中,冯其庸写道:“人们都以为罗布泊滴水不存了,但是丁和告诉你还有这一点点水,而画面是那样凝重,似乎充满着历史的忧虑。”回首来路,丁和慨言自己是幸运的,但也有很多遗憾。探索玄奘之路的命题到了《丝路新疆》,依然是一个中点,路还在远方。
《丝路新疆——凝固千年的文化底片》将于8月19日(周二)18:15—19:15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一楼友谊厅举行新书分享及签售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