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2日 星期二
廿载两山耕绿韵  三地百策汇金章
第8/9版:长三角 2025-08-12

廿载两山耕绿韵 三地百策汇金章

黄岩长潭水库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镌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矗立余村村口

游客在黄杜村“一片叶子”茶饮店内观赏窗外美景 卫杰 摄

宁溪岭根村小橘灯暖心工坊 宁溪镇供图

三都乡黄岭根村 何开健 摄

横岗村 季丽萍 摄

如何让“绿水青山”源源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浙江用二十年探索给出了多元路径的精彩答卷。安吉以竹为弦、以茶为韵,点绿成金;黄岩以工坊织网、以菜篮连心,激活山水潜能;松阳以古为韵、以产赋能,古村焕活生金。不同的山水禀赋,孕育出各具特色的生态价值转化之道。

“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三地,探寻其背后共通的智慧密码——是对生态底线的敬畏,对绿色创新的执着,更是对共同富裕的不懈追求。

安吉

竹茶探路绿生金

盛夏的安吉,青山绿水间,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宛若一幅水墨丹青。昔日的废弃矿坑变身遗址公园,工业遗迹与乡土风光巧妙融合。当地通过修复生态,呵护了绿水青山,将生态资源变成绿色资产。

从“卖石头”到“卖风景”,从“卖竹子”到“卖空气”,再到一片叶子造福四方百姓,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新路在这个山区县城铺展开来。从理念“诞生地”成长为实践“模范生”,这片土地正书写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小山村吃上“生态饭”

走进安吉余村,村口的石碑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大字熠熠生辉,每天游人如织。很难想象,20年前这里曾烟尘漫天。上世纪90年代,“采石经济”在余村一带兴起,矿山成为大家眼中的“金山银山”。余村原党支部书记鲍新民介绍,发展“石头经济”让余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但粗放式发展模式带来的后遗症也日益突出,矿石的开采挖空了山、染黑了水、污浊了空气。

直到2003年,余村入选浙江“千万工程”。要“钱袋子”还是要“绿叶子”,余村作了一个艰难抉择:停掉赚钱的产业,下决心封山育林,先后关停了3家石矿和1家水泥厂,村集体经济一下子从300多万元的高峰跌到20多万元。尽管作足了准备,但转型的坎坷还是超出想象。

“没有了矿场,村民没地方打工赚钱,我们就鼓励大家发展旅游,开始着手复绿复耕。”鲍新民回忆道,当时越来越多村民自觉守护起了这片绿水青山。余村开始严格按照景区标准来开展村庄整治。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肯定了余村的做法,表示“下决心关停矿山是高明之举”,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20年间,在“两山”理念指引下,余村恢复了绿水青山,原来在矿山上工作的村民开起了民宿、咖啡吧,办起了漂流项目,各式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2018年,余村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余村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抱团式发展、共享化运营,让过客变常客,流量变留量。据统计,2024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大余村”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54万元。

小小的余村,从绿色发展开始破局,引领着时代的大变迁。

竹资源串起新业态

作为闻名遐迩的竹乡,安吉拥有百万亩竹林,围绕竹子做文章,安吉找到另一条路径。

在安吉“以竹代塑”展览馆里,从竹签竹筷竹吸管到竹桌竹椅,近1000种竹产品按照使用场景被布置在展厅各处,它们是安吉近年推进“以竹代塑”的缩影。

目前安吉县竹加工企业数量近1000家,开发“以竹代塑”产品2000余种,集聚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校,参与实施“以竹代塑、以竹代粮、以竹代气、以竹带钢”等前沿领域项目。以浙江竹冠公司为例,从竹腐真菌中分离出5株高产酒精酵母,首创“五轮阶梯式发酵”工艺,2025年预计产出竹酒500吨,消耗嫩竹1万吨,探索出了“以竹代粮”新业态。

“竹子长在山上是‘景’,埋在土里是‘金’,一年四季可售卖的笋,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位于安吉县孝丰镇的浙江永裕家居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永兴说,依托现有技术,企业将竹子变为竹饮料、竹纤维成衣、出口竹制品。

在“以竹代塑”的同时,安吉还建立了竹林碳汇收储交易平台,创新推出“竹林碳汇”共富项目,将竹林空气转化为真金白银,串起生态保护、资源利用和价值转化的绿色循环。

“以前砍竹子每亩收入不到80元,现在竹林里的空气都能卖钱。”安吉县山川乡大里村党总支书记应忠东介绍。2021年,大里村将5425亩竹林流转至村合作社统一经营,通过碳汇交易平台获得首笔3年收储金27.55万元,反哺资金为村民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如今,全村竹林复育率达95%,林道硬化、智能设备升级更让竹林焕发新生机。

目前,安吉已组建村毛竹专业合作社119家,实现千亩以上竹林行政村全覆盖。“84万亩毛竹林收储完成,带来的年收益近1500万元,其中80%反哺村集体和农户。”碳汇交易平台运营方安吉两山合作社总经理助理曹安邦算了一笔账,这笔“空气财”被用在竹林经营上,村民就能源源不断地享受低碳红利。

“金叶子”沏出共富路

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万亩茶园里,漫山的白茶树不仅是生态美景,更是村民致富、帮扶八方的“金叶子”。

1995年,茶叶科研部门在安吉一处高山上发现野生白茶,并通过扦插技术实现“下山”。调研人员发现,溪龙乡的土质、气候、海拔等非常适宜白茶生长,建议当地政府推广种植。于是,村里种辣椒、板栗、毛竹的农户逐渐转种起了茶叶。经过多年发展,溪龙乡茶园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黄杜村取得“中国白茶第一村”的称号。这片“金叶子”,让村容村貌、村民收入也发生了巨变。

这片叶子还从黄杜村出发,跨越山海。2018年,黄杜村将“白叶一号”白茶苗捐赠给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雷山县等3省5县的37个村,并陆续派出专家组前往当地,进行选址、种植、采摘、销售指导。捐赠的白茶苗在受捐地茁壮生长,续写着“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故事。

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科学种植体系,黄杜村现有白茶种植户385户,茶园面积达1.2万亩。这两年,安吉溪龙乡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携手打造茶旅融合综合体,数字游民公社就是其中一个子项目。在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盛阿伟看来,年轻人带着新思想、新创意汇聚于此,催生了一批以“一片叶子”茶饮空间为代表的乡村振兴发展新业态。

依托万亩生态茶园,黄杜村游客不断。从“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到带动三省五县共富,再到“一片风景链动全域发展”,黄杜村以茶为媒,既留住了千年茶韵的根脉,又蹚出了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

本报记者 唐闻宜

黄岩

橘灯映山工坊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绿水青山”不会平白无故地变成“金山银山”。基于生态保护的绿色发展,才是需要去探索的转换路径。十多年来,浙江台州黄岩用实践交出了一份直面难题、勇于尝试的答卷。

“输血”“造血”点亮共富灯

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因地制宜的厚积薄发。2012年,基于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的考量,黄岩牵手同济大学,在西部山区屿头乡沙滩村、宁溪镇乌岩头村开启了不一样的美丽乡村建设实践。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在修旧如旧,保留农耕文明乡愁可觅的基础上,规划布局新的功能空间,为古村落“复活”铺路。

2018年,国内首家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在这里揭牌,一批又一批培训班的学员走进黄岩,聚集的人气带动了村落的发展,沙滩老街上的馒头全国飘香;课程串联起黄岩蜜橘、宁溪糟烧、古法红糖等特色体验实践点位,将文化、旅游、产业融为一体,为黄岩西部山区打开了一扇“迎客”大门,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输血”的同时也要“造血”。如何在不触碰生态底线的基础上,让村民增收?关于“共富”的探索和实践,黄岩一直“在路上”。

地处黄岩西部的长潭水库是台州主城区300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库区四周高山连绵,生态环境十分优越。宁溪镇位于长潭水库上游,因为长潭水库水源保护,当地产业发展长期受限,农村留守人群缺少增收渠道。按照区里“实施全域协作,推进共同富裕”的行动方针,宁溪镇率先探索建立“政府+村集体+企业”的合作模式。

经多次对接,2021年,浙江希乐工贸杯盖的组装生产线顺利在岭根开张,宁溪镇首家“共富工坊”成立,这也是浙江省首家“共富工坊”,因为橘乡的原因,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小橘灯”。接下来的近一年半时间里,在宁溪这个有着手工花灯制作传统的山区小镇,22家“共富工坊”相继“亮灯”。

一盏“小橘灯”,照亮了黄岩西部山区居民的共富路,更为浙江打造共同富裕标志性成果提供了黄岩样本。据统计,浙江省已累计建成定向招工式“共富工坊”2197家,创造就业岗位15.6万个,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0.9万人、低收入农户1.4万人,人均月增收超过2300元。

疏通“经络”织密共富网

好山好水不应该困住发展的脚步,而应该成为发展的底气。作为浙江共富工作优秀示范县,黄岩不断深挖绿水青山的资源优势,借助“共富菜篮子”“共富特派员”等城乡联动的创新载体,激活这一方山水的富民潜力。

一早,黄岩城区小东门路的“长潭湖”生态农产品旗舰店门口,山区好物专场展销会热闹开场。富山黄牛肉、上垟大米、宁溪豆腐、茅畲藏香猪……装载着来自黄岩西部六乡一镇82村当季特色农产品的“菜篮子”,吸引了大批市民争相选购,许多摊位不停补货。

山区的农产品品质好,大家都知道,但山区的优质农产品因规模小、分布散,缺乏品牌与标准化包装,难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黄岩全力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今年年初,“生态共富”纳入黄岩重点布局,长潭湖“共富菜篮子”工程应运而生。

黄岩城发集团与西部六乡一镇82个村合资成立长潭湖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整合近百种西部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化销售。统一品控标准、统一VI系统设计、完善冷链配套、全过程可追溯……“标准化”运营让黄岩西部的“散装山货”成为“品牌商品”,握指成拳,以“长潭湖”之名走向市场。

针对大山深处低收入农户卖菜难、偏僻基地销售不畅等痛点,首批281名由党员干部、村干部和农技人员组成的“共富特派员”队伍,就像“毛细血管”般深入田间地头,精准对接农户与市场需求,疏通“经络”,织密共富网。

“共富菜篮子”有品质保证的特色农产品很快便得到了当地市场的认可,与当地酒店、餐馆、食堂等开展深度合作,日均营业额稳定突破3万元,年底力争带动山区六乡一镇农户增收近1000万元。

在这个全链条的共富生态体系中,村集体和低收入农户“租金+股金+薪金”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除了售卖农产品获得收益外,还能以土地入股拿租金、产业分红得股金、基地务工挣薪金等方式,多渠道增加收入,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共富公司的部分分红收益将用于反哺低收入农户。

莫说青山多障碍。如今,黄岩正实施“共富工坊、共富公司、共富园区、共富家园、共富结对、共富特派员”六大共富行动,以绿水青山为“底”,重构山乡发展,绘就共富新景。

本报记者 毛丽君

松阳

古村破题资生韵

浙江松阳,这座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的小城,藏着78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堪称留存完整的“古典中国”县域样板。在这里,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松阳以生态资产交易为突破口,用“两山合作社”搭建转化桥梁,交出了一份生态富民的特色答卷。

生态资产“明码标价”

日前举行的松阳县竹源乡横岗村村委会与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仪式,写下了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一笔:横岗村全村整体生态资产以938万元成交。这是全国首单传统村落特种生态资产权益交易。

此次交易的“家底”颇为丰厚,涵盖全村72幢传统建筑,以及牛棚、灰寮等附属设施,更叠加了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生态价值,以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美学体验等文旅潜力。“我们看中的是传统村落的生态资产和开发潜力。”松阳县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应昊翔坦言,未来将统一包装运营,打造古村特色民宿旅游品牌。

这笔交易的背后,是一套科学的价值转化逻辑。依托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松阳创新采用“特种生态资产评估办法”,将古村落的生态环境以权益证形式实现流转交易。这意味着受让方可凭权益证开展经营开发、担保融资等活动,让曾经“看得见摸不着”的好生态,真正成为能交易、可增值的市场要素。

横岗村的蜕变颇具代表性。作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村子生态优势得天独厚,却曾因资源闲置、缺乏规划陷入发展困境。今年5月起,村“两委”联合乡政府、专业团队,系统梳理地形地貌、水资源等自然要素,及传统建筑、民俗文化等人文资源,建起详细的资源数据库,为价值评估打下基础。最终,经浙江工业大学“两山”转化与绿色发展联合研究中心评估、浙江(丽水)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公开拍卖,这笔“生态账”有了清晰的价格标签。

“绿水青山既‘有价’也‘有市’。”浙江工业大学“两山”转化与绿色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伍建华认为,此次交易聚焦特定地域单元,让生态核算结果能直接撬动金融资源、支撑项目开发,为全国传统村落资源盘活提供了“松阳方案”。

对村民而言,这笔收益是看得见的实惠。“收益将用于村落保护和村民共富。”横岗村党支部书记潘安清算起账,“老屋改民宿,牛栏变咖啡馆,竹笋搞深加工,日子越来越红火!”

沉睡资源变“活资本”

横岗村的突破并非偶然。在松阳,一套覆盖全县的生态资源转化机制“两山合作社”平台早已铺开,成为连接乡村百姓与资本市场的关键纽带。

山区县的生态优势如何量化?如何让生态价值稳定转化为经济效益?松阳的答案是,破解“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资本”的转化难题。

为此,松阳先从“摸清家底”入手。通过开展全县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成所有水流、水库的内业调查和外业核实;针对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的优势,在丽水市率先启动“国家传统村落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南”编制,为生态价值“定价”提供标准。

在此基础上,松阳创新探索出5种模式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征用+挂牌”“征购+转移”“审批+修改”“收回+租赁”和“收储+挂牌”,吸引优质工商资本和人才团队扎根山区。同时,构建县、乡、村三级强村公司矩阵,作为“两山合作社”的补充,通过租赁、收储等方式,将分散的闲置山林地、老屋等资源整合到县级平台,让“沉睡资源”加速变身“增值资产”。

三都乡黄岭根村的实践颇具新意。作为松阳生态产品价值转换实验基地,村子与北京柏胜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将传统村落生态价值折算入股,直接实现“生态资源变资产、资产变项目资本”,让山水林田真正成为村民手中的“资本”。

“两山合作社”的核心,是让“资源从农民手中来、资金回到农民手中去”。通过打开生态资源高效转化的通道,松阳那些曾“守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村庄,渐渐迎来新生。著名作家、艺术家驻村创作,中医药复兴地落地建设,全县超半数乡村植入了文化创意、影视创作、“红色+”和中医康养等特色产业。一批昔日濒临消失的古村落,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画家村”“摄影村”“养生村”。目前,松阳累计发展民宿(农家乐)超545家,年营业收入超2亿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稳稳捧起了“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吕倩雯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