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悦”读越闪亮 19岁志愿者的摄影镜头 12岁少年的敦煌手记
第10版:2025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2025-08-15
纸页间埋藏考古梦想

12岁少年的敦煌手记

汪宏嘉的手抄笔记

汪宏嘉沉浸于敦煌文化的魅力中

扫码感受少年的热爱

12岁的小朋友汪宏嘉在上海书展席地而坐,自成一方天地。他埋头抄录《敦煌学大辞典》的身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周遭的熙攘仿佛都与他无关,笔尖在纸页上疾驰,只为倾注心中纯粹的热爱。

“书太厚了,带不走。”耳边飘过记者提问时,汪宏嘉忙得头也来不及抬,《敦煌学大辞典》厚达千页,他早已有了对策,“我就把要点抄下来,以后研究敦煌学用得上。”稚气未脱的宣言,却透着笃定,他翻了一下书的目录,“敦煌周边的西千佛洞、东千佛洞,还有各种石窟寺,《敦煌学大辞典》上都有非常详细的解释。”

提问题 思考有沉淀

这份深情,非一日养成。年纪虽小,但汪宏嘉已经连续三个寒假奔赴敦煌。从上海各大书店的敦煌专架,到历年书展的敦煌讲座现场,都能见到他专注的身影。“幼儿园时期就对绘本中的国学内容感兴趣了”,家人的话语带着笑意,翻开了他痴迷传统文化的“旧账”。现在,双休日里,他更是各类传统文化讲座的常客。

当得知敦煌学者、担任《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副主编的荣新江教授即将离沪赴川参加敦煌吐鲁番学会活动时,在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的协助下,汪宏嘉拨通了荣新江的电话,提出的问题之专业,令在场人士惊讶不已:“敦煌石窟存在摩尼教、景教的元素,外来宗教如何和佛教相互影响?敦煌的雕塑风格是否会受犍陀罗文化的影响?”这些问题从一个少年口中道出,皆是沉淀于纸墨间的思考。

敦煌文化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社会、哲学、宗教、考古、艺术、语言、文学、民族、建筑、科技等诸多领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不仅反映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也反映了古代丝绸之路上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流互鉴、创新发展的过程。

电话那头的荣新江对小读者提出的问题之深刻颇感欣慰,建议他阅读更多书籍来深化对文明交流的理解。汪宏嘉很可能是《敦煌学大辞典》这套皇皇巨著年龄最小的读者。

写笔记

抄录有对策

《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本身就凝聚了几代编著者的心血,它对季羡林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1998年版)进行了全面修订和系统增补,词条数量由第一版的6900余条增加至12000余条,图片数量由600余幅黑白图片增加至1200余幅高清彩图,全书字数由240万字增加至400余万字,堪称“辞典编纂史上的一个创举”。

“我去敦煌时,把樊锦诗先生的《敦煌报告》都看了一遍,并不像我妈说的‘一点都没学到’。”汪宏嘉带着小小的骄傲,在书展之前,他就关注到了《敦煌学大辞典》,“老师开玩笑说买这么大部头的书得先去买套房”。而他选择用最传统也最深情的方式亲近它——抄写。汪宏嘉的抄书也有“方法论”,“一开始抄,是抄我不了解和重点的地方,现在我开始补一些老师讲到、但我并不了解的事。比如十六国时期北凉、西凉所发生的故事。”

“我以后大学要专门学‘石窟寺考古’。”这是一个在纸页间埋藏梦想的小小少年,一笔一画抄录下的,是他对千年敦煌的向往与守护。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