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崇明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称号,“世界级生态岛”的成色越来越足。殊荣背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体现。图为崇明西沙湿地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本报讯(记者 叶薇)上海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推动重点应用场景建设。在上午举行的第三个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中,42项先进绿色技术和9项示范工程发布,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
今年全国生态日的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据市发改委介绍,上海在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应用场景建设上取得较大进展,带动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和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比如,上海电力在行业内率先开展兼容燃煤+燃机烟气的CCUS技术示范,已累计捕集二氧化碳超14万吨;老港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已完成建设,促进垃圾焚烧后相关废弃物循环利用。
近期,市发改委会同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交通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上海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目录及示范工程清单(2025年版)》,遴选出一批先进绿色技术以及示范工程,包括节能型船用碳捕集系统设计技术、基于工业固废高附加值利用的二氧化碳矿化技术、全电驱动替代液氮的深低温存储系统、基于数字孪生优化的循环水系统节能技术等42项先进绿色技术和闸电东海虚拟电厂运营平台建设、直接利用海洋清洁能源的海底数据中心示范项目、年产30万吨生物航煤项目等9个示范工程。
截至今年6月,上海在建筑领域累计推进绿色建筑4.37亿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1700万平方米;交通领域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80万辆,推广规模居全球城市第一,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105万个、换电站254座。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能力进一步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2024年新增城乡公园141座,新建绿地1020公顷,绿道229.77公里。
在上海主场活动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生态集市吸引了很多市民关注。志愿者介绍“食药同源”的水培中草药,邀请小朋友体验《碳险乐园》桌游,还现场展示非遗棕编,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让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本市各相关部门和街镇也同步上演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徐汇西岸举办第三届上海生态环保艺术节,包含非遗作品、装置作品、绘画作品等多个专题的生态文化艺术展出;浦东新区将发布“共美浦东”生态环境志愿服务活动月品牌;黄浦区将举办“环保设施公众开放日”;长宁区举办鸟类友好科普活动;普陀区将邀请部分社区居民代表参观车网互动项目,体验智能充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