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刘力源 萧君玮 海报 蒋玉涛
白鹭轻点湖面、荷花翩然摇曳、竹海随风翻涌……细数着身边美景,75岁的帕特里克·奈斯缓步来到浙江安吉余村村口,用中文念出眼前石碑上的文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每次来这里,他都会向同行者介绍这块石碑的由来:“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首次创造性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20年后,这一质朴而深邃的思想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
这位曾经的欧洲外交官为何对保护“绿水青山”念念不忘、事事躬亲?
退休后,做了大山里的农夫
2013年结束比利时驻华大使任期后,奈斯放弃了去土耳其继续外交事业的机会,而是选择在中国退休,孤身一人前往云南开垦农场。
“中国对自然保护的政策导向是我留在这里的原因之一,我想在这个重视环保的国家试验和推广朴门永续农业。”出生在非洲热带雨林的他,从小就与大自然结下不解之缘,“第一次来到云南,我就想在这片土地老去。这个地方与我的出生地一样美丽,一样物种丰富。”
无水、无电、无路、无人居住的荒地,在他和妻子十多年的坚持下翻天覆地。“我妻子是云南人,云南东川是她的老家,那里高温干旱曾盛产铜矿。我们盘下两公顷荒地种了450棵松树,还栽了玫瑰和水果,挖了蓄水池塘,采用无农药无化肥的模式去让农作物生长。”他们拼尽全力以求生态梦落地生根。
默默耕耘着,奈斯做起了大山里的农夫。他将农场起名“卡比杉”,“‘卡比杉’是非洲人说‘好的’的意思。我希望农场也像非洲森林那样茂盛。”通过亲身实践,他摸索出一条人与自然相处之道,奈斯希望把云南农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广出去。
尊重自然,才能实现发展
2022年,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政府的邀请下,他动身前往莫干山。这两年,奈斯致力于在湖州追寻一个更大的生态文明构想——打造一个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国际示范区,在这里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有机转化与双向赋能。
坐在安吉县小瘾·半日村民宿村落,奈斯环顾四周的怡人风情,讲述起他眼中的“两山”理念经济观,无论是“以竹代塑”,还是民宿文旅,都是一种经济转化。他认为,通过尊重自然才能实现发展的“金山银山”,让老百姓过上绿色健康的生活,同时不能回到贫困之中,“这个理念的意义不仅在于转型,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
在安吉县“以竹代塑”展示中心,他好奇地盯着眼前丰富的竹制品,从牙刷、拖鞋、毛巾等日用物品,到竹笔、竹桌、竹灯等办公文具,“一根竹子”所激发的绿色生产力肉眼可见。
“2024年全县竹产业总产值达192亿元,同比增长7%,带动167个村集体均增收100万元,”听到工作人员介绍竹产业所带来的切实收益后,他更是连连点头。临别前,他还特意买了瓶竹酒回去与国际友人分享。
是中国智慧,更是人类共识
“在气候危机加重、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环境压力交织的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应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普遍信条。”奈斯说,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国智慧,更是人类共识。
在实干过程中,他也想借助外交经验成为中欧之间环保合作的交流使者。“许多欧洲人不知道中国在生态事业上做了那么多,还有些欧洲人在以某种方式否认中国的贡献,我认为这对中国是不公平的。”2023年以来,奈斯每年一次邀请政商学农界相关人士共聚一堂,举行以生态为主题的“梧桐—Acacia国际论坛”,意在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为东西方生态合作构建平台。
首次论坛上,他在发表的宣言上写道:我们的使命是倡导绿色创新。中国作为全球大国,在此扮演着关键角色。我们的使命是将绿色中国带给世界,同时将绿色世界带给中国——这是我们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关键一步。
奈斯说,从“两山”理念的践行者到传播者,他深感人类文明正站在十字路口,必须让更多人更多国家参与到全球生态治理中,“‘两山’理念是一条属于全人类的道路,需要大家携手合作。”
本报记者 董怡虹 王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