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这是一场没有结论的对话 《郑逸梅日记》中的笔墨情长 AI时代 我们更需要这样的面对面
第10版:2025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2025-08-18

这是一场没有结论的对话

——“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听陈平原、严锋这样说

扫码看“AI时代,文学如何教育”

“重新审视人文学科的价值,文学教育的核心,思考为什么教、如何教,以及哪些是人工智能所取代不了的。”昨天,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作为第46场“夜光杯市民读书会”的特邀嘉宾,在上海图书馆东馆发布其受北京大学出版社邀约担纲主编的新书《AI时代的文学教育》,同时与复旦大学教授严锋探讨AI时代下“人文”的意义。

短短几年,人工智能从一个专业领域,变成了全民话题。作为人文学者,陈平原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是人类未来的大题目,也可以具体到大学、中学教学中发生的重大变化。“若干年后,今天的很多说法都是瞎子摸象,即便如此,今天也要摸这个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这也是《AI时代的文学教育》一书的缘起,该书集合了37篇文章。陈平原一开始就表态:“除了事实错误,其他一律都不改,即使与我的立场不一样也不改,因为现在说不清楚。”有作者特别悲观,有作者特别乐观,有人说得特别好,有人说得特别坏,陈平原只要求作者立足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替圣人立言不是我们能做的,我们能做的是,基于学术训练和当下的感受,来谈对这个命题的看法。”

阅读书稿时,陈平原的第一印象是,诸君为文时,为何那么喜欢使用问号?不管是正问还是反问、是犹豫还是疑惑、是转折还是感叹,最大的底色是“不确定”。对于这种不确定性,严锋也很认同,“AI最后能发展到怎么样?和人类的关系怎么样?真的有可能和人类愉快共处,把人类推向一种宇宙级的文明,也有可能一不留神就把我们给灭了,这是最坏的场景。但在任何一个场景当中,人就可以躺倒不干了吗?我们要发声,也不能缺位。”他说《AI时代的文学教育》正是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入世。

与AI的长期互动,各行各业都受到影响,陈平原认为受影响最直接、最深刻的当数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陈平原有不少在大学教书的学生,都面临着新问题:AI出现以后,我们的评判标准在哪里,学生交出来的作业,你能判断是人写的还是机器写的吗?你如何评分?发现是AI写作能不能扣分?

如同网络时代拦不住“检索”,人工智能时代也拦不住“代驾”。陈平原认为,今天的大学更应该重新审视人文学科的价值、文学教育的重心,思考为什么学、该如何教、哪些是人工智能取代不了的,AI带来的是不是危机,是不是文学的危机?严锋认为,“这是危,但也是文学一个新的机遇,这可以让人更注重原创。”

一切都在未知中,陈平原说,不要指望新书《AI时代的文学教育》能解决了不起的问题,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必须面对的。

本报记者 蔡瑾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