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1日 星期四
大花杓兰(彩色钢笔画) 乐在“折扇”中 听雨 那一缕尘烟 60余年读书情
第16版:金色池塘/晚晴风景 2025-08-18

60余年读书情

□ 王妙瑞

一次文学聚会,我和4个文友,回忆起60多年前读第一本书的往事。

在东北农场插队落户的殷博义,一天经过农场的中学图书室窗外,发现地上有一本缺少书皮的破书,看了前言方知书名叫《哲学概论》。他捡起了这本旧书到宿舍学习。别人打牌唠嗑,他只顾埋头自学,后来获得了一个高考预备名额,并考进了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伊春小兴安岭工作,七年后他调到哈尔滨参与筹建亚太规模最大的面粉厂,担任了分管技术的第一副厂长。老殷感慨地说自己是靠一本破书,翻新了未来的人生。

也在北大荒“修理地球”的陶建新,靠一套书改变了人生走向。20世纪70年代他回上海探亲,走进衡山路新华书店,叶永烈的作品《十万个为什么》吸引了他,14元的书价让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买下带回了农场。冬天即使暖气时而断供,居室墙上结满了霜,他仍坚持阅读。叶永烈的作品充实了他的知识储备,他后来考上了大学。回沪时他随身带回11只箱子,其中10箱是书籍,1箱是读书时获得的荣誉证书。老陶说虽然我不是金钱富翁,却是精神富翁。有书相伴人生,夫复何求?

新上海人林建明老家在安徽程家墩农村。1986年《青年佳作》发表了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小林特地到铜陵市长江路新华书店,花了1元6角买了一本。初中毕业他来到上海打工,随身带着这本有心仪偶像的期刊,有空就读书和练笔,10年间写出了近千篇散文,其中100多篇发表在省市级报刊上。他的第一本散文集《走出村庄的人》,202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前些年他加入了安徽省作协,而自己地处上海青浦的民营企业发展良好。老林说一本书带给自己“三个家”:作家、企业家和幸福之家。

毕业于晋元中学的钱坤忠,牢记老校长郑逸梅60多年前说的话:“读未见的书,如得良友;读已读的书,如遇故人。”当年他在学校附近的武宁路新华书店,买了杨朔的散文集《雪浪花》,然后在家里的阁楼上搁一块小木板当书架,开始了课外第一本书的阅读。高中毕业他考上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著名英语教授董乐山是上海人,他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是国内高校的译作范文版。钱坤忠敬佩董教授,利用老乡优势常向他求教,并收藏了董教授几十本翻译作品,还常去北京王府井东风市场旧书店淘英语原版旧书,《Brighter English》是其中的一本,首篇是毛姆写的《午餐》。由于长期阅读中英版本名著,老钱的文学创作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去年80高龄的他加入了市作家协会。

56年前我服役的部队在重庆,也是红岩故事发生地,我在学生时代看的第一本书就是《红岩》。当年连队临时驻扎在南岸区的红卫纺织厂,刚巧是江姐工作过的地方。“红岩印记”成为激励我在军营淬炼的动力,一年后加入了党组织,入党宣誓在该厂举行。在部队我重视读书,千里野营住宿在老乡家,在煤油灯下阅读。曾写过《十年收获一箱书》的文章,刊登在晚报读书乐专版。2021年7月建党百年,我获得一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8月上海书展开幕,我怀揣纪念章走进书展,感谢好书陪我一路成长。

书香清淡而绵长,恋书之情依然在。当年晨起阅读的“朝阳人”,现在是夜读的“夕阳人”。人生路上有书,就像有一盏灯,一直照亮我们走的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