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上海“阮妹子”泰惊艳
8月的泰国,热浪与活力交织。在泰国国际现代音乐节(TICF)的舞台上,上海民族乐团首次带着阮族演奏家集体亮相,海派“品弦”组合成为了音乐节的驻节驻演嘉宾。从独奏导赏到充满创意的跨界重奏,再到加深了解的作曲工作坊,8月14日至16日的三天时间里,古老的中国阮乐在异国他乡迸发出直抵人心的力量。
此次访泰的演奏家,是上海民族乐团阮声部首席、“品弦”组合创立人刘波带领的精英团队。三天的驻节活动设在泰国高等学府玛希隆大学,这里位于距离曼谷近一小时车程的佛统府,校园里满是盛开的鸡蛋花和高大的热带植物。
阮乐绽放泰舞台
在8月14日的首场独奏音乐会上,旋律柔美抒情的《山歌》,充满唐朝侠客意蕴的《剑器》,描绘丝绸之路苍茫景象的《丝路驼铃》以及技术难度极高的《第二中阮协奏曲》,让听众直观地感受到了中国音乐的多元与深邃。
如果说独奏是阮的自我独白,那么重奏则是一场充满想象力的跨界对话。在8月15日的重奏音乐会上,一场大胆的尝试,让现场观众与音乐家们都收获了意外之喜。
音乐节总监、玛希隆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庞那荣,曾为萨克斯风创作了一首四重奏作品《无穷动》。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特意根据原版乐谱,排练演奏了阮乐重奏版《无穷动》(见图)。演出后,庞那荣激动地表示:“大家用高超的技术,赋予了这首曲子不同的色彩,而且演奏得非常精准。这给了我新的启发。”阮的音色,代替了萨克斯风的华丽奔放,带来一种清澈而富有弹性的听觉感受,让这场跨界合作,成为双方音乐交流的高光时刻。
弦音牵起心之桥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舞台上的光芒四射,更在于它能在不经意间,连接人心,治愈乡愁。在玛希隆大学求学的中国留学生杨姚佳艺听到熟悉的民乐声响起时,一股强烈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她甚至当场买了下周回国的机票。
在8月16日的工作坊上,这种情感的联结变得更加具体而真切。刘波不仅向当地师生和参节作曲家们详细介绍了阮的历史与技法,还向大家发出诚挚的邀约,希望更多作曲家能为阮创作新曲目。
一位曾在中国工作过的日本留学生足立和也对阮的音色与制作工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工作坊结束后,他追上前来想感受一下阮的音色,虽然是第一次知道这个中国乐器,足立和也却熟练地用拨片弹奏了起来,陶醉其中,“泰国传统音乐与日本传统音乐有共通之处,我今天发现中国传统音乐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琴弦震颤处,文化自有回响。此次上海民族乐团的访泰之行,不仅让古老的阮乐在异国他乡找到了新的知音,也让上海民乐团“民族音乐、当代气质、国际表达”的理念,在人与人的联结中熠熠生辉。
阮声所至,知音自成。这或许正是海派民乐给世界的答案: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壹”与拥抱无限可能的“无穷”之间,中国声音永远能找到共鸣的土壤。
特派记者 赵玥
(本报泰国佛统府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