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首发现场
昨天在上海书展主会场,《对话至宝——上博讲坛》第三辑(见左图)首发,书名题写者、著名书法篆刻家刘一闻,以及该书的作者代表——上海博物馆资深金属文物保护修复专家黄河与张珮琛走进现场,讲述他们与中华瑰宝的不解情缘。
10岁的朱韬宇是上海博物馆的忠实粉丝,他抱着刚买到的第三辑新书,眼里闪烁着光芒,“这里面有文物医生的故事!”对朱韬宇而言,这本书是打开博物馆宝藏的一把钥匙,他迫不及待地对妈妈说:“我要集齐全套!”读者蔡先生则捧着去年书展上购买的夜光杯散文集《岁月未蹉跎》,扉页上已经满是名家签名,这次他又现场买了这本新书,期待写下新的故事。
知识分享有活力
自2019年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携手创办“上博讲坛”以来,这个品牌已成为上海文化界的一张闪亮名片。“上博讲坛”系列丛书正是其精华的凝练与结集,由上海博物馆与新民晚报社联合主编,文汇出版社出版。目前已推出三辑,每一辑都秉承着同一个初心:以最专业的知识,讲述最动人的故事,让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国之瑰宝“活”起来,让文明的星光照亮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
“上博讲坛”不仅是一个知识分享的平台,更是上海博物馆“大博物馆计划”中的关键一环。它依托上博顶尖的人才资源,让静止的文物重新焕发跨越时空的生命力,成为专家展示智慧、公众汲取滋养的共赢平台。
上海博物馆党委书记汤世芬表示,讲座的火爆证明了公众对专业知识的渴求,而书籍的出版则让这份“对话”能够更长久地延续,“这套书可以说是专家‘宝贝’讲文物‘宝贝’,有了新民晚报记者的阐释,让专业性、趣味性、普及性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
文保修复有温度
《对话至宝——上博讲坛》第三辑凝练了“上博讲坛”第三季的精华,带领读者深入历史长河,探寻文物背后的工匠之心。书中不仅从不同器物的角度鸟瞰中华文明的源流与高光时刻,更首次将视角对准了上海博物馆的文保与考古部门,揭开文物保护、修复与考古工作的神秘面纱。
发布会现场,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黄河用一个生动的比喻,解释了文物保护的概念:“在我们文物保护工作者眼中,文物是有生命的,它们就像一位位高龄老人。当文物‘生病’时,我们‘文物医生’会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全面的体检与诊断,然后对症下药,再用宜居的环境让它们益寿延年。”
文物修复也并非简单地恢复其光鲜亮丽。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张珮琛介绍道,在文物修复师眼中,一件文物往往承载着历代修复的痕迹和历史的印记,这些本身就是文物的价值所在。因此,修复师必须在“完美修复”和“最低程度干预”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这不仅考验着修复师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当下最新的文保理念。 本报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