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妮
“汪老师:‘双十佳’迟到没看到你,遗憾。在电视上看到了!”
“主要是你迟到了。”
翻看手机2018年与汪耀华先生的对话,其时,是上海书展的第15个年头,也是我最后一次担任每年一次书展的“十佳优秀出版社”“十大最有影响力的新书”的评委。汪老师作为资深策展人的书卷气与上海男人的优雅范儿,连着上海历届书展的精湛,一起进入美妙的记忆。
曾经疑惑过,为何书展一定要在炎热的八月中旬进行?某年,站在上海展览中心进口处的喷水雾装置里,与朋友约定书展见。更多年前,热汗淋漓地从书展拖出一厚叠购买的书而充满成就感,就觉得好比电影银幕上,拍到爱情,一定要拍到大海。爱书,一定要拼热。炎热是爱书的荷尔蒙,不热还不过瘾。坐拥书城,穿越书墙,心似清泉,眼如明镜。抱着一包热辣滚烫的所选之书,在南京西路商城的露天咖啡座喝上一杯冰镇汽水,很爽。看书,也是看人,看热闹。你还有那股热乎劲儿,说明你还未老。
2018年以前的上海书展,作为报社的读书版编辑,头条基本是自己去写。观察,评述,争取呈现该年热点。然后请《文学报》的年轻记者张滢莹写非沪籍出版社出版的亮点书籍。这样,书展的总体之貌有了大概。滢莹总是一口答应,迅速交来既感性好看又有思想剖析的稿子。那时候,她还要完成自己报社的主业。
55岁,突然觉得以一己之力,恐怕做不出上海书展的漂亮之版。线上的资讯越来越多,国外文学大家的进入也越来越多。判断,选择,历史意义,独家风格……晚上睡不好觉了。滢莹也做了妈妈,在职场与家庭之间辛苦奔波。手工传统配不上资讯发达的快捷时代了。接替我的读书版编辑迎难而上。有点打仗的味道,年老的在战壕里倒下来,年轻的满腹热血。书是我们一致的热爱,而她的战场是靠着自己的智慧了。
“双十佳”评委的大红聘书珍藏着。作为一个读书人,在每年的上海书展里溜达更加快乐无比。不期间,会遇上你的老朋友在那儿作讲座。不期间,你的文学偶像普通人模样在笑嘻嘻谈他的新作。那年8月,诺奖中的诺奖、作家中的作家奈保尔来到科学会堂作演讲。这位80多岁的老人,发言前多由他夫人帮衬。他开口时有点作态,但稍瞬,他紧张常规的句子后半有了有趣的滑坡。像齐整的草地,因风吹过,一阵松弛清新。报社的领导知道我在现场,想叫我给《人物》版赶篇长文。同事们议论着老编辑会不肯。
稿子写到了半夜。没有独家采访,但是,以对他作品的热爱,加上现场的聆听,能够找到那个书写的节奏。把对大文豪的观感,真诚而快速地告诉书迷,那是我的荣幸。
2005年,我的长篇小说《我的恐惧无法诉说》被评为当年的“十大最有影响力的新书。”少年,一张成熟的脸;但是心里,是一张不成熟的脸。根据生活中某悲剧而写的题材,可能在当时比较敏锐。技巧是稚嫩的。
与上海书展之缘,深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