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鼠祸(设色纸本) 爱上太极 小巷乡愁 《深河桥头》补笔 在阿尔勒寻找梵高 从“小鬼”到受降目击者
第14版:夜光杯 2025-08-27

小巷乡愁

陈根生

我52岁从小巷走出去,两年后对小巷作了一个深情回首,这便是《巷韵》。1992年10月30日《光明日报》“东风”副刊刊发,我高兴得感觉那个秋天金风格外爽,丹桂格外香。

我的家乡如皋坐落在万里长江入海口北岸,县治1600年,130多条小巷纵横交错。小巷是我的依褓之地,小巷拉着我穿开裆裤学走路,小巷也笑过我连简陋的仪式都没有就把新娘子悄悄娶回家……我的乡愁是一条古老小巷。

乡愁来自人们心里最柔软的地方,因而也最容易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同频共振。这不,惊动了我的学生,他们写文章在不同媒体发表鼓励我,《如皋日报》转载,如皋电视台又捣鼓出一个电视散文《东皋人文》,使一座不起眼的江左古邑蝶变得那么江南,那么旖旎。

自从《巷韵》入选199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自读课本第三册《长城万里行》,如皋教育界的同行就要“近水楼台先得月”,终于在本世纪初的一天,县城的、乡村的初中语文老师来到我家,要把《巷韵》搬上讲台上公开课、示范课,采访作者、拍照录像……看到这些年轻的同行,我在感动的同时全力以赴。后来从薛窑、如城反馈的信息看,现代科技加持后情景回放、作者录像、名家朗读等,课文立起来了,文字鲜活了,课堂面貌焕然一新……

我的小巷乡愁停留在一个“美”一个“深”字上已是很幸福的事了,想不到2016年天上又掉下一本书——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巷韵·乡情》。编选者彭程与我素昧平生,见面后才知道他们几位是在如皋乡村奉献青春的同行,因为平时喜欢拿我的乡土散文小品推荐给学生阅读、示范写作而有了共同语言走到一起共用一个笔名,编了一本以“乡思、亲情、美食”三个板块拼成的《巷韵·乡情——陈根生美文选》。结果是美好的,过程更具传奇色彩,我也第一次发现古老的郜家巷哪里是我眼前这240米的长度呢,我其实根本看不到她的尽头,我这本书的23万字赤子心血,感恩情思只是一个小小的时段,郜家巷的“长”,是在她永远通向一片又一片、一代又一代正在灌浆拔节的嫩绿心田!

2024年我第三次挪窝,东皋新村林立的高楼笔挺地迎接我们。“富强美高”的小康生活让我在耄耋之年赶上了!每当夜深人静,我和老伴四目相对,这时,只有这时,我才感觉到客厅里朵朵盆花依然散发着故园的香味,大玻璃窗上的雨水老滴着小巷的声音……我其实从未走出过相伴半个世纪的郜家巷。郜家巷的一草一木都深深根植在我的基因深处,而我的岁月、我的血脉早已浇铸在故乡的一桥一路之中……

故乡永远是人们的精神家园、灵魂绿洲,一个人的乡土之恋、家国情怀是多么美好豁亮的“胎记”,我怎么可能走出故乡郜家巷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