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偶遇昆曲春满园》获评戏曲类节目第一名 朱德春 摄
在刚结束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上海代表队再创历史最好成绩,以入围数量并列第一、特等类节目数量名列前三的优异成绩,在全国32支代表队中跻身第一梯队。同时,历经数年打磨的音乐剧小品《无障“爱”》也在不久前荣获第20届群星奖上海地区选拔活动戏剧类第一名,入围群星奖全国决赛。喜讯接二连三,令人振奋。上海特殊艺术近年来不断取得长足发展,正如上海市残疾人文化体育促进中心负责人所说:“特殊艺术永远在路上,残疾人艺术工作者也永远奋斗在路上!”
规模历届最大
四年一届的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始创于1987年,是全国残疾人艺术爱好者比拼的最高舞台,也是残疾人艺术工作者四年一次的“大考”。近10年来,上海的特殊艺术水平不断提升,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成绩也不断创下历史新高:2017年,上海残疾人艺术团选送的七个节目悉数获奖,共摘得四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总成绩排名第二;2022年,上海选送的八个艺术作品再次全部获奖,共获得六个一等奖和两个二等奖。
本次汇演在湖北武汉举行,首次采用先视频报送再线下比拼的方式,文体中心高度重视,从视频拍摄环节起就精心策划、安排场地,报送的16个节目中,有7个脱颖而出,入围线下汇演。据悉,全国仅上海、湖北和浙江三个省市的入围节目达到7个,体现出上海的残疾人艺术具有较高的整体水平。
经过层层选拔,全国共有32支代表队、2075名演职人员参加在武汉的汇演,带来了声乐、器乐、舞蹈、戏曲等四大类共152个节目,是历史上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汇演。其中,上海选送的男声独唱《说给大海》、打击乐重奏《科技之光》、二胡协奏《太湖风情》和昆曲《偶遇昆曲春满园》等四个作品获评特等类节目,可谓是十分不易,创新是非常突出的“制胜法宝”。
创新是“制胜法宝”
由肢体残疾人、听力残疾人和沪上昆曲名家张冉、“海派木偶戏”非遗传承人项春雷共同创作的“双非遗”节目《偶遇昆曲春满园》,在戏曲类节目中获得第一名的殊荣,其创新属性就十分突出。去年底,这个节目在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展演中首次亮相,昆曲表演融合海派木偶戏的创新形式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经过半年的打磨,节目又在形式、包装和结构上进行了优化,才有了这次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惊艳全场的喜人成果。
据主创人员介绍,这个节目将昆曲《游园》中杜丽娘的“至情至梦”与海派木偶的“偶戏幻境”结合,设计“面具偶”演绎“花神”角色,木偶的表现形式脱胎于千年傩戏,由两位听力残疾人共同演绎,通过肢体语言构建梦境意象,肢残人则演绎杜丽娘的核心唱段,以声韵传递昆曲气韵,再有张冉和项春雷的鼎力加盟,以唯美意境和新颖表达,衔接古典程式与现代舞台语言。
四次参加四次获奖
同样获得特等类节目的打击乐重奏《科技之光》也在传统的打击乐演奏中,加入了新的包装元素,从镭射感的演出服装到演出背景中的科技感视频画面,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个节目的11个演员全部来自嘉定区的自强残疾人艺术团。全盲的创办者潘慧强和其中的一些成员已经是第四次参加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每次都有收获,成绩还一路走高,潘慧强和伙伴们既激动也很感慨。
2013年,潘慧强和团队以一个萨克斯四重奏节目首次参加当时在福州举办的全国汇演。他回忆说,当时大家都是第一次,状态还挺蒙的,没想到就得了二等奖,喜出望外。第二次,他们感觉器乐演奏较难获大奖,便换了一个形式,以无伴奏合唱《菩提树》表演参赛,在备赛阶段就得到了市群艺馆专家的肯定,信心大增,最终,果然如愿获得了一等奖。第三次,他们再次以无伴奏合唱《等你到天明》获得一等奖。今年,艺术团的成员增加了,能力也更强了,他们不仅在市打击乐协会老师的专业指导下,以中西合璧的打击乐器合奏摘得特等类节目殊荣,还同时以无伴奏合唱表演获得了声乐类的一等奖,可谓是双喜临门。
正如中心负责人所说,在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的舞台上,比拼的是每个节目的表演技巧、编排形式、创新等真功夫,竞争十分激烈,自强残疾人艺术团能脱颖而出,得益于艰苦的准备。潘慧强说,一年多前,他们就开始筹备参赛节目,选定“科技助残”作为创意主线后,他们想到,“如果能让盲人打鼓,这不正是科技助残给残疾人生活带来便利的一种体现嘛!”所以,他们尝试让7个盲人、聋人和肢残人同台表演,将14种29件乐器交给11个人来负责,人手几件乐器,最多的一个要管7件乐器,在舞台上变换演奏位置,颇有点令人眼花缭乱之感。当然,排练的最初阶段自然是忙乱的,盲人要不断熟悉乐器的位置,才能打准乐器;聋人则要通过地板和空气的震动来感知节拍;肢残人则要放弃看谱,和盲人、聋人一起背谱、数拍子,大家一起通过无数次的训练,在心里记住稳定的节奏,让所有人默契地踩在一个鼓点上,不受听力、视力缺失的干扰。
新颖的创意加上不懈的努力,让这批彰显自强精神的残疾人艺术爱好者再次登上了全国汇演的领奖台。他们连续四届获奖的喜报,也是上海持续推动残疾人文化艺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上海市残联表示,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携手各区残联、特教学校及社会各界,共同擦亮上海残疾人艺术和群众文化品牌,将残疾人艺术赋能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传承弘扬。本月,中国残疾人艺术团与中心签约,在沪共建训练中心;9月1日,就将有10名刚大学毕业的聋人舞蹈演员来沪报到,这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将成为上海残疾人艺术发展的新生力量,也让人们更加期待下一个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