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9日 星期五
吾家有喜 少儿住院互助基金集中缴费下月启动 本周酷热到底  下周开学或缓解 扮靓校园迎开学 用时还不到5分钟AI医生诊断罕见病 崇明新农业:一水两用  稻蟹双赢
第6版:科教卫新闻 2025-08-28

崇明新农业:一水两用 稻蟹双赢

“1+9”综合种养,有产量,有效益,还环保!

前天上午,崇明室外的气温已逼近40℃。烈日炎炎下,在上海崇明现代农业园区内,一场田埂上的“大考”正在进行——来自浙江大学、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农科院、嘉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光明集团崇明农场等单位的专家,对这里的“稻蟹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创制及示范”项目进行现场测产验收。

“3.3千克”“4.3千克”“3.7千克”……随着一连串稻米产量数字报出,该项目的技术指导、上海海洋大学高级工程师王春心里也有了底,“今年会是稻、蟹的双丰收年。”

作为上海的生态岛,崇明两大资源优势就是广袤的稻田和来自长江的美味——河蟹。河蟹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养殖物,适合其养殖的水产用地却越来越局促,发挥稻蟹综合种养优势成为摆在水产人面前的“必选题”。历史上传统的“水稻+扣蟹”模式日渐不能符合现在的生产发展趋势和政策,因此,稻蟹养殖系统需要创新和发展,相关技术也需进一步优化。“在国家政策允许下,我们项目组创制了一种适合崇明地区‘1+9’稻蟹综合种养系统。”王春进一步解释,“1是指10%的水体,9是指90%的水稻种植面积,我们既要稻的产量,也要蟹的产量,同时还要保证符合生态岛的绿色发展要求。”

8月底的田埂上,一眼望去,稻穗已经金黄一片,沉甸甸地弯下了腰。稻田里,拇指大的扣蟹在水里自由游弋,这便是本次试验的两种绿色高效高产模式之一——稻蟹共生高产高效模式。团队选择了适合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中稻良种籼米“荃优169”,生长期127天,与扣蟹培育时间有三分之二重叠,相互匹配较好。投放的蟹仔(大眼幼体)为“崇明1号”,作为“江海21”中华绒螯蟹品种的升级版,它更适合崇明地区的气候、水质、土壤等特点,群体产量高,抗病能力强。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现场抽样测算,样方中稻穗脱粒后获得湿谷5.63千克,平均1.88千克/平方米,推算湿谷产量625千克/亩。同时,在稻田里随机捕捞扣蟹0.64千克,平均规格360只/千克,检查发现扣蟹尚有三次蜕壳。

一边测产,一边测“效益”。专家们也仔细询问了养殖户的收益。养殖户从如磊说,去年是第一次采用稻蟹综合种养模式,由于缺乏经验,所选水稻品种的生长期与蟹苗的生长期未能很好匹配,导致去年水稻种植没达到预期目标。虽然蟹苗培育赚了钱,但稻蟹种养模式也必须保证水稻产量,“去年稻蟹综合种养的模式算是失败了!”小伙子如实回答说。但今年的现场数据也让从如磊着实可以踏踏实实睡上一觉了。他向专家们掐指算着:“如果在稻田里直接卖掉谷子,一斤可以卖上3元。如果自己收割后卖干谷,价格还可以翻倍。今年光卖稻谷就可以把人工、育秧、整田和施肥的钱赚回来。那后面卖蟹苗的钱就都是赚的了!”他晒得黝黑,汗水湿透了衣裳,却藏不住内心的喜悦。

在园区的另一头,是绿色高效高产的另一种模式:稻蟹分离式高产高效模式。稻田里种的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制的中晚稻良种粳米“花优14”,其生长期为158.6天。稻田旁边的小池里,养着的蟹苗依然是“崇明1号”。“崇明1号”蟹苗的换水以及最终的尾水,会排放到稻田里,供稻田“享用”其中氮磷等营养素,氮磷等消减后,水质得到净化,再回到蟹苗养殖池里。如此循环利用,不仅通过稻田湿地较好地处理养殖排水或尾水,还减少了养殖水的用量。“这种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养殖水体生产过程的换水及尾水排放全部进入稻田,经过稻田湿地对氮磷的留存以及消减,最终完成尾水的达标排放。”王春介绍。

据了解,“稻蟹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创制及示范”项目由上海市农业农村委中华绒螯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蟹种培育综合试验站、崇明区综合试验站共同技术指导,上海崇雨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上海越冬绿叶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共同实施。根据现场测产结果,专家组认为,“稻蟹共作绿色高产高效模式创制”符合农业农村部关于《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精神,在经过进一步技术熟化后,可考虑推广应用。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