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很难定义”中见性情 不要急着嘲笑达明安·赫斯特 老建筑里的新展览:当城市记忆向公众打开
第12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8-31

不要急着嘲笑达明安·赫斯特

◆ 林明杰

目前世界上最著名也是身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达明安·赫斯特,最近被中国自媒体作者笑话了。

赫斯特在英国办了一个他的收藏展,内容有两部分,中国赏石和核科学及核战争的历史照片。他还兴冲冲地发布在中国的自媒体平台。但中国玩石头的内行多,这些石头被吐槽得体无完肤。

吐槽得对不对呢?从小处看,对的。但换个角度想,却又未必了。

确实,其中有些赏石未必如介绍的那般具有历史性。如果是按古代赏石买入的,用国内收藏的行话来说就是赫斯特“吃药了”。这是硬伤,没啥好说。另有两项,则见仁见智,值得商榷——

如其中有不少石头是人工修凿的。这种手段如今被视为作伪。现在挑剔的赏石玩家连石皮有点磕都不允许,更别说动凿子了。不过人工修凿的赏石,在北宋甚至更早就有,现在北京故宫里还有。古人并不矫情。本来这就是中国古人的行为艺术加观念艺术。驭物而不为物所驭,这才叫艺术。

还有批评石形不美。中国传统赏石本来就是对当时主流审美的一种颠覆,尤其米芾、苏东坡倡导的赏石审美观念更体现了可贵的多样性、多角度。要说石形“不美”,传世仅存的苏东坡藏石“雪浪石”,就是呆呆的一坨,连形都谈不上。但这正是他倡导的“丑”“拙”之美。

我们学艺术,不是越学心越窄,而是越学心越宽,越能理解和接受多样的世界和多样的表达。

还有些方面,是我们没有看懂的。他为什么要办这样一个展,把中国赏石和核题材照片放一起?首先,赫斯特是个视觉艺术家,从视觉的角度,中国传统赏石“云头雨脚”的造型,是不是跟原子弹的蘑菇云极为相似?再者,赫斯特也是喜欢玩观念的,中国赏石是大自然力量的产物,而核科技是人类力量的产物。展览的主题是《力量和荣耀》,两者对照,不同力量创造的不同“荣耀”,谁是谁非……

我们平时多么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世界上得以弘扬。遇到个老外能说几句中文,都会大大地夸赞他中文说得真好!如今有达明安·赫斯特这样的大IP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流量,我们不该首先要夸赞他,鼓励他吗?

不是说不可以批评赫斯特这样的公众人物。他的艺术生涯离开争议和批评就没有他今天的成功。何况别人玩石头的思路,未必与我们一样。唯其有异,方才有趣。

作为艺术家,接受艺术批评是正常的。但我们要找对点位,批也要批在真正的软肋上。这次赫斯特的软肋是什么?他一贯的艺术作品都是颠覆性的,如把巨鲨切片保存在防腐剂中展出,把骷髅头镶满钻石,用转盘随机作画等。他的这些机灵劲儿,在这个展中却毫无体现。这次,他就像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

艺术家实质上是征服者。他征服的是视觉观念,是习惯性思维。这个什么都敢征服的“艺术混世魔王”,如果将这些石头也出奇地折腾一番,我倒是佩服他厉害了。但这次,在中国传统赏石艺术面前,甚至是那些不入中国玩家法眼的假古董面前,他不敢越雷池一步。我只能佩服老祖宗厉害了。

希望今天的中国艺术家无愧于祖先。

希望达明安·赫斯特在中国赏石上玩得更好,更嗨。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