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从一个人的故事走向全人类 2025,我们还需要莎士比亚吗? 舞剧缘何日益繁荣
第13版:星期天夜光杯/文艺评论 2025-08-31

舞剧缘何日益繁荣

——写在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闭幕之际

◆ 罗怀臻

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日前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落下帷幕。6部近年新创作的舞剧于8月6日至21日的半个月内,在同一剧场进行了评奖演出。台上精彩纷呈,台下座无虚席;场内争奇斗艳,网上热议不断。评奖演出期间还举办了向上海市民开放的3场舞剧论坛,更是将荷花奖评奖与当代舞剧发展的话题引向圈外,引向纵深,引向大众与未来。

本届进入终评的6部舞剧新作,整体上延续着当代舞剧创作高位行走的强劲态势,6部作品虽题材风格迥异,但都代表着近年舞剧创作的较高水平,折射出舞剧创作坚持守正创新、积极呼应时代、热诚拥抱市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其中,北京歌舞剧院出品的《破冰》最有可能成为继《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孔子》《红楼梦》《只此青绿》《牡丹亭》等“出圈”舞剧之后的又一部受到市场青睐的“爆款”。《破冰》改编自电视剧《破冰行动》,以表现缉毒战线公安干警的生死奔赴、热血悲情为主旨,恰如作品所提炼的主题“我背对着你们,因为我面朝黑暗”。作品以冷峻、刚毅,雕刻般的人物塑造和生动的群像展示,以久违了的男性刚劲舞蹈审美为特征,一扫近期某些商业气息过于浓厚的舞剧所表现出的浮躁、浮华与浮巧的阴柔之风,其在同类题材的舞台剧创作包括话剧、戏曲在内的演出中明显地超越了以往作品的思想高度与感情深度。

另一部由无锡歌舞剧院出品的现实题材作品《10909》,则在表现科技题材和表演深海下潜两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将一种舞台表现的不可能转化为可能,将一种舞蹈表演的难点转化为亮点。尽管是一个地市级小团,却显示出舞蹈家努力开拓艺术表现与肢体表演新疆界的高远志向,而这种顽强开拓的精神又与《10909》所表现的内容形成互证,因而观之与思之都不免动人。再过数日的9月3日,将举行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庆祝活动,值此当口,国家大剧院与北京舞蹈学院联合出品的《杨家岭的春天》,便是把一代青年包括文艺青年放置在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时代背景下,表现他们对于革命理想和延安的精神与身体的双向奔赴。那些看似没有故事的生活片段,却又无处不是生动鲜活的故事,只不过它需要调动我们的想象去填充。充满诚意的创作,风格鲜明的舞台艺术呈现,是当代青年舞蹈家向历史的一次精神采风与心灵回眸。

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是当下文艺作品的创作风尚,也是赢得以当代年轻人为文化消费主体的方式方法。本届荷花奖终评由广州歌舞剧院出品的《英歌》和东方演艺集团等单位出品的《孩儿枕·家和兴》,即为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向现代都市流行文化成功转化的优秀作品。越传统,越现代;越地域,越国际;越个性,越流行。广东风俗的《英歌》和河北风情的《孩儿枕·家和兴》正是现代文化传承传播意识生动鲜活的艺术写照。

由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出品、上海戏剧学院等单位联合创作演出的《雷雨》是唯一代表上海参评的舞剧。曹禺先生创作的话剧《雷雨》剧本自1934年发表以来的90余年间,包括舞剧在内的各种不同舞台艺术形式的改编已不计其数,此次上海舞剧的改编被舞蹈家辛丽丽称为“最具海派气质的创作”,辛丽丽所称道的“海派气质”即时尚气质、经典气质与人性气质,而这正是舞剧《雷雨》改编与表演不同于以往的独特魅力所在。舞剧《雷雨》不再着力于社会阶层之间彼此对立的“傲慢与偏见”,而聚焦于特殊年代、特殊家庭、特殊人物关系间的人性与欲望的发掘,具有一种比现实更现实、比真实更真实、比人性更人性的艺术感染力。

全国范围内的好舞剧还有很多,进入荷花奖终评的6部作品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是“冰山一角”,未能入选的优秀作品姑且称之为“遗珠之憾”吧。

荷花奖终评期间举办的3场论坛,无论在研讨会上还是在网络上,时常有观众热情提问:在舞台演出市场普遍平淡的情势下,舞剧演出市场何以“一枝独秀”,且繁华持久?对此,多位舞蹈家作出了精辟回答。我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强调了舞剧能持续繁荣的三方面原因:一是舞蹈界是开放的,不仅创作观念开放,人才观念也是开放的,舞剧创作随时随地欢迎圈外的编剧、导演、音乐家和舞台美术家加盟,视他们为知己、为朋友、为战友,绝无孤芳自赏的门户之见。二是重视年轻编导演核心骨干的代际培养,今天支撑舞剧创作的中坚力量大都是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出生的中青年,在舞蹈界绝无倚老卖老、论资排辈的保守风气,大家为年轻人把舵,为年轻人叫好,为年轻人诊脉,以年轻人的“出人头地”为荣为傲。三是全行业越来越意识到舞剧之“剧”的作用和文学创作对舞剧与舞蹈内涵支撑的重要性。“舞剧”者,“舞”为“形”,“剧”为“质”,大到一部舞剧,小到一个小小的舞蹈片段,都离不开内在的结构,离不开看不见摸不着却如盐入水无所不在的思想与情感的表达。为此近年来,舞剧创作一面向文学经典致敬,一面请当代优秀作家、剧作家加盟,与此同时,积极培养舞蹈界自己的年轻编剧。上述三点,既是舞蹈界长期反思、居安思危的结果,也很值得其他艺术门类的创作和发展借鉴。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