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
禅影松声(篆刻) 知识与见识 时尚的变迁 蝶了猴 书·旅·人 遥想西南 给白求恩当翻译 程应镠先生轶事
第12版:夜光杯 2025-09-04

蝶了猴

许桂林

在淮北的梨都砀山,每到炎炎夏日的晚上,一场雷雨过后,便会有一些男女老少打着手电,拿着布袋,穿梭在雨后的万亩梨树之下忙着抓蝶了猴。

蝶了猴是淮北的土语,又称知了猴或蝉蛹,也有叫爬猴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叫法,但都是蝉的幼虫。这些幼虫的卵通常在地下要生活七年。黄河故道适合梨树的生长,而数十万亩梨树则是虫卵最好的繁殖之地。成熟后的蝉卵喜欢在雨后或连续干旱后的湿润夜晚钻土而出,从树下攀援而上,最终完成蜕皮变为蝶了猴的过程。

攀附在树上的幼虫呈土黄色,有寸许长。它的外壳坚硬而光滑,在电筒光下泛着奇异的光泽。这时候只需敏捷地伸手一捏,便可将它收入袋中。

将捉到的蝶了猴倒入一盆清水里洗净,又用盐腌了。第二天便可将它们下油锅炸得金黄酥脆。那味道非常鲜美,外脆里嫩,带着一种说不出的鲜香。

在我的感受里,淮北夏天的蝉鸣真的很有特色。它们在树上有时候集体发声,聒噪的声音震耳欲聋;有时候却是高一声低一声的潜吟低唱;也有的时候是长长的鸣叫,更像长长的叹息,却又会戛然而止,只剩下风声摇曳着树枝。整个大自然被它们搅得躁动不安。

在黄河故道的梨园里感受淮北的夏天,好像时空特别地漫长,从白天到夜里,鸣蝉振动着腹部的鼓膜,仿佛永远不知疲倦地高唱着,给予整个夏天以热烈的生命力。我曾经想,也许是它们在地下困顿得太久了,才会在阳光下这么纵情地歌唱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