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 星期二
音乐剧《神曲》首度来沪 听到好的音乐时你的脑海里会放烟花 “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5-09-05

听到好的音乐时你的脑海里会放烟花

——访大提琴家王健

王健 记者 徐程 摄

今明两晚,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大提琴家王健将在东方艺术中心以两场音乐会呈现完整的六首《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是王健时隔20年再度录制这套巴赫作品并发行专辑后,首次现场演绎一整套巴赫“大无”。

20载岁月沉淀,丰厚的人生阅历催生更多感悟,也让他的琴声中添了许多况味。如果说20年前的版本更侧重技巧呈现,那新版的诠释则追求“古朴与苦涩”的气韵,诚如王健所说:“音乐需要流动感,每个音符、每句旋律里都该有生命力,这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内心与作品的深度共鸣。”

作为享誉世界的大提琴家,王健每每举行公开课,或和琴童及家长面对面交流,都会被问及“成功秘诀”。在他看来,中国从不缺少技巧出众的演奏者,但这份匠心是否能助力他们提升到演奏家的境界,却并非简单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说:“真正的跨越,是在扎实技巧之上,找到自我与音乐的连接点,不让技艺掩盖内心的表达。”

乐感的维系也需要长期的努力,他以街头艺人为例:“有些艺人技巧不完美,却能打动人,正因他们在‘用精神演奏’;反观部分技巧娴熟的演奏者,听众觉得‘没感觉’,根源是没把自己的理解融入音乐,只是‘做出来’的表演。”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下,年轻人为何要来听几百年前巴赫的音乐?“因为每个人都需要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王健看来,科技的日新月异让生活愈发便捷和舒适,却也让人们与刻骨铭心的情感渐行渐远。王健引用一位友人的感慨:“听到好的音乐时,你的脑海里会放烟花!”在他看来,巴赫的音乐正是能点燃“烟花”的引线。

看王健拉琴,总会不由自主地被他悲怆的表情代入,感受到生命最苍凉的底色。而现实生活中的他幽默、睿智、豁达又有洞见力。他坦承:“拉琴时,我会变得很严肃,那是一份敬畏心,面对古典乐,你应当有这份投入。”

在王健的琴声中,最难得是能够听到一份“悲悯”,这和他喜欢的作曲家巴赫以及钟爱的名作《百年孤独》一脉相承。“音乐中的悲悯,不是简单的悲伤宣泄,而是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怀。”他坚信,“悲悯”二字蕴含着音乐的灵魂,是所有创作的初心之一 ,也是音乐对人生最深刻的感叹。他说:“音乐应当是对复杂情感的承载、人生百态的写照。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