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能
今天是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自8月31日启动的2025年“上海慈善周”也将落下帷幕。在近一周的时间,上海举办了36项主题公益慈善活动,“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的理念深入人心。今年的“上海慈善周”有不少创新与进步,公益慈善这抹人民城市最温暖的底色,正越发闪亮。
近年来,上海慈善活动发展较为显著的特点,是公益慈善的“无痕化”与“场景化”的趋势明显。例如,超80个品牌1300余家门店参与的“一杯咖啡的温暖”活动,将慈善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消费者无需刻意为之,只需一杯咖啡的消费,就能参与公益。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慈善的界限,让公益成为生活日常,而非特定时间的特殊行为,市民奉献爱心、支持慈善的渠道变得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在今年“一杯咖啡的温暖”公益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改变是加入了“回礼机制”,并与文创产品相结合。市民只要捐款支持公益项目,就能收获一份文创产品作为回礼。这些充满设计感、非常可爱的玩偶公仔及周边,大大提升了公益活动的“吸睛指数”,提升了市民的参与积极性,也能更好回馈捐赠者的善意。上海在文创领域深厚的积累正成为公益慈善的助推剂,精心设计的公益回礼成为潜在“爆款”,适合开展互联网传播,在年轻人晒图打卡的过程中,慈善的种子也将传播四方。
此外,上海公益慈善的专业化发展趋势,同样值得关注。9月2日,第七届上海社会组织公益创新创业大赛拉开帷幕,457份报名材料创下历史新高,来自全国各地的社会组织纷纷来到上海慈善这一平台,让公益的“善”与科学的“真”深度融合,带来各自领域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为全国公益创新提供了“上海样本”,真切推进了上海乃至全国社会组织的专业度与战斗力,让心怀公益之梦的“理想主义者”,在创业道路上成为最理性的“现实主义者”,用专业素养和成果说话。
今年的上海慈善周,还展现了公益慈善“多元协同”的创新模式。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提供资源,社会组织专业运作,市民广泛参与——这种多元共治的慈善生态正在形成常态,上海的慈善事业正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与此同时,“家门口的慈善”网络也逐步成型,不少慈善超市成为网红打卡地,慈善的“自我造血”持续增强;社区基金会不断汇聚基层公益资源,支持开展各类与社区民生密切相关的公益项目,全市91家社区基金会,年度收入合计7180万元,年度公益事业支出6335万元。
上海慈善周即将落幕,但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可以将中华慈善日、上海慈善周视作“火花塞”,在短时间内掀起公益热潮,为的是“点火启动”,激发公众的行善之心,让上海公益慈善事业的引擎持续、稳定、高效运转。于无声处,让慈善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