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8日 星期一
典型案例为青少年普法 个性化家庭教育“处方”  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享受过福利分房也能分得公房动迁利益 暖心案例诠释“司法为民”
第16版:新民法谭 2025-09-05

暖心案例诠释“司法为民”

冯斌劳模创新工作室5年化解各类纠纷451起,涉金额逾15亿

工作室正召开调解会

徐汇区华泾镇冯斌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5年来,这个以全国模范司法所长冯斌命名的基层调解团队已化解各类纠纷451起,涉案金额逾15亿元。近日,在5周年研讨会上,工作室正式启动“诉+公+调”联调机制,将深度融合诉讼、公证、调解三方资源,打造“一站式”解纷平台,预计纠纷化解周期将进一步缩短。

工作室成立之初,就确立了“提前分析、主动出击”的工作思路。比如,遗产继承需要走公证或诉讼程序,耗时费力,而“诉调对接”只要达成调解协议,经法院司法确认就能直接办理过户,便捷省时、不伤亲情。5年来,华泾镇通过这一模式化解家庭纠纷1658件,其中房产继承1389件。

2024年底的一天,马女士从澳大利亚匆匆返沪,她需要在短暂的时间里办完继承父亲遗产的手续。调解员严雪莲回忆说,工作室紧急联系“甘棠树下”社区法官工作室,开通远程视频通道,让司法服务跨越地理阻隔,在她登机返澳前的两小时,完成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调解。

5年来,这样的故事在华泾镇不断上演:为102岁老人床前调解继承纠纷,为海外侨胞开通“云调解”通道,为特殊群体设立“绿色通道”……工作室用一个个暖心案例诠释着“司法为民”的深刻内涵。

随着实践深入,工作室不断升级服务模式。从最初的个人领衔,到如今汇聚全国模范调解员石顺芳、上海市优秀调解员罗艳红等专业力量;从单一调解到形成“调解+普法+数字赋能”的全链条服务;从“单兵作战”到与法院、公证处建立深度协作。这种“协同作战”模式在“外区房产管辖权”难题破解中展现明显效果——通过“公证+调解”融合,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效力,一举突破异地执行壁垒。

工作室还组建民法典宣传小分队,以“遗嘱公证六大误区”为切入点,为老年居民详解民法典继承相关内容。“我们把法律条文转化为‘居住权代位继承’等案例,让老人听得懂、用得上。”调解员罗艳红介绍道。工作室已开展专题讲座20场,覆盖群众近千人,还开通“华泾司法”新媒体平台,开展“我不再沉默”青少年情景剧普法,建立“普法反馈台账”,收集群众关心的23类问题实现精准服务……这些创新举措构建起线上线下立体法治网络,真正实现法治服务“零距离”。

本报记者 孙 云 通 讯 员 殷志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