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对年过六旬的老夫妻,为了装修不被坑,专门到网上的社交平台去搜寻,最终千挑万选找了一家粉丝多、点赞多的“网红公司”,尤其是其宣称的“闭口合同”不加价更是直击老人心坎上。
总共15平方米的厨卫面积,装修总价近25万,按理说这个报价着实不低了,老两口也是为了图个省心,才签下了这份装修合同,没想到却还是落入商家“套路”,遭遇频频加价,甚至言语威胁,最终不堪忍受提出解约,反而被“收割”掉2.5万元的“违约金”。
装修作为一个传统行业,并不存在太过高深的技术壁垒,比拼的是施工质量和服务口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一些装修公司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宣传自己,圈粉丝、刷点赞,打造专业人设,塑造“良心企业”形象,一旦消费者入彀,就丝滑变脸,各种“套路”层出,坑人没商量。
线上谈“良心”线下变“黑心”,不仅让消费者一片真心错付,加剧对行业的不信任感,更是对整个装修市场营商环境的破坏。夸夸其谈的公司引流不断,诚信经营的公司少人问津,长此以往,劣币驱逐良币,行业口碑也会越来越差。
规范市场行为,完善市场监管机制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保障。对于行业“劣币”,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法行为依法严惩,以儆效尤;同时平台方也要尽到审核义务,核查相关宣传内容,维护真实性与合规性。多管齐下,促进公平公正,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