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7日 星期日
技艺惊艳 记忆温柔 看“机·智”的艺术未来 让全世界听到新中国的诞“声”
第11版:文体汇/动态 2025-09-06
在“西班牙艺术季”感受女性艺术的独特魅力

技艺惊艳 记忆温柔

扫码看展览现场

“衔尾蛇”是一个首尾相接循环往复的古蛇图腾,自古以来在东西方文化中皆象征着永恒、转化与万物互联。昨天,以“衔尾蛇之歌:中西女性视角下的艺术和收藏”为名的展览在久事美术馆开幕。展览在内容上形成“创作+收藏”的双线脉络,不仅展示女性艺术家作品,也凸显女性收藏者的文化贡献。这也是“西班牙艺术季”的第五场展览。

展览展出的作品类型涵盖绘画、影像、雕塑、装置与纤维艺术等多种媒材,在材料语言上展现出极强的感染力与实验性——从承载身体记忆的缠绕编织,到基于数据逻辑的图像演算,各类作品共同营造出细腻且具穿透力的体验,让观众直观感受中西女性艺术的独特魅力。

参观 循环动线

为呼应展览核心理念与上海久事美术馆的场馆空间特性,策展团队以“蛇环”为灵感,通过五大板块将展览设计为五重套接的架构,贴合“衔尾蛇”循环往复的隐喻,形成五个方向的当代表达。五大板块各有侧重:“反身之思”聚焦身体、身份与记忆,呈现女性以艺术重构的自我叙事;“万物之理”以几何、数据等理性元素重构感知逻辑;“空间之诗”探讨空间的情感与政治性,展现女性对世界的重塑;“传统之化”将民间技艺、神话意象转化为当代艺术语言;“物质之力”则通过材料对话解构性别秩序,传递生态思考。同时,不同展墙的色彩亦与多元化的作品风格自然呼应,形成连贯且富有节奏的空间动线,引导观众沉浸式探索这段回返往复的艺术旅程。

作为展览海报的是李维伊作品《衔尾蛇项链》(见右上图,本报记者 王凯 摄),以人造珍珠与剥制青鱼头骨为材料,看似不相关的两种材质首尾相连,珍珠是时间凝聚成的光亮,经过打磨的青鱼头骨仿佛是一种留存久远的化石,耀目的光泽连着沉淀的残骸。这两者都是生物的结晶物,在物质的中间地带、人工与自然之间,制造了一种交汇点。

创作 多元方式

女性化的语言体现在材料背后的劳作方式,意味着需要耗费极大的耐心和时间,以及技艺和记忆。中国女艺术家马秋莎把曾经风行一时的各种纹样的尼龙袜作为创作材料,用水泥封存起来。旧物的循环再使用,把日常之物融合到雕塑当中,打破了雕塑给人固有的坚不可摧之感,甚至在创作中体现出脆弱柔美的那部分,当然亦不失坚毅。

细观一组组作品,可以体会到各种类型的“对撞”——软硬的对撞、色彩的对撞、材料的对撞,以及金箔与泥土的拼贴。

“希望除了绘画之外,从事雕塑、影像、声音创作的女性艺术家也能被大家看到,被公众认知。”策展人之一马楠谈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象征智慧、变革与内省,昭示着通过蜕变迎来新生的破茧与更新之力。今年恰逢中国的蛇年,为“衔尾蛇”这一古老的意象赋予了更深层的文化与时间共振。艺术家与藏家以各自的方式在艺术的循环与转化中拓展感知边界。

本报记者 徐翌晟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