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南门户规划效果图
水岸秀场规划效果图 均由受访者供图
昨天,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最新成果。规划聚焦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与门户标识度塑造,通过巨型屋顶公园等地标景观设计,为虹桥片区勾勒出“链接全球、服务长三角”的发展新图景。
提升协同发展能级
《专项规划》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理委员会、市有关部门及闵行、青浦、嘉定、长宁四区共同编制。在原有151平方公里虹桥商务区范围基础上,规划重点优化与中心城、三个新城的空间联动关系,将规划范围扩展至535平方公里,进一步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能级,为虹桥未来发展划定清晰路径。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紧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专项规划》明确将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及周边地区打造为“新时代国际开放门户枢纽发展示范区”,并确立五大战略定位:面向全球的国际开放门户、人文生态的绿色发展城区、活力策源的科技创新平台、链接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智能低碳的未来城市样本。
构建“一核两轴四片”
《专项规划》为大虹桥地区构建“一核两轴四片、五带三湿八组团”的整体空间框架:一核,聚焦虹桥商务区核心区,打造国际级资源要素配置枢纽;两轴,以延安路—崧泽大道为东西门户轴、嘉闵高架为南北发展轴,串联区域核心功能;四片,在轴线两侧布局凤栖创新、云麓科创、临空示范、徐闵数智四大功能片区,建设国际化城区与高品质产业集聚区;五带三湿,依托吴淞江、淀浦河等水系与外环绿带构建五条生态绿带,沿绿带打造凤栖、崧泽、云麓三片江南水乡特色湿地;八组团,围绕核心产业功能与特色节点,形成差异化发展的八个组团,全面提升空间品质与资源配置效率。
在重点领域发展上,规划明确:强化吴淞江—G2科创走廊、G50长三角数字干线、G60科创走廊牵引作用,融入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上海西部科技创新战略节点;重点提高轨道交通线网覆盖水平,规划轨交站点600米覆盖率提升至35%左右,构建无界联动的水陆交通体系;多渠道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引导住房向轨交站点和产业区周边集聚,改善职住平衡。
塑造“一公里门户”
规划重点聚焦虹桥枢纽、商务区核心区、国家会展中心之间约一公里东西轴线及周边街区,打造“虹场绿丘、高线飞虹、水岸秀场、活力青洲”四大特色节点,塑造“一公里门户”。
虹场绿丘(西交通平台)改造已建成区域,植入虹桥全球服务中心、新质生产力展示馆等功能。最受关注的“巨型屋顶公园”将模拟自然山势,构建两座高度约39米的“小山脉”,以层叠建筑搭配空中步道连接周边街区;优化虹桥火车站“虹桥光谷”空间与长途客运站布局,实现平台上下功能联动。
高线飞虹(东西中轴线)依托现状中轴线绿化,构建“空中连廊+地面+地下”三层慢行系统,连接虹桥枢纽与国家会展中心,打造1000米长“彩虹桥立体活力步道”。
水岸秀场(北横泾)重点提升北横泾滨水空间品质,打造面向年轻人的活动广场与浮动舞台,承载节庆演艺活动。规划嵌入具有交通转换与艺术展示功能的球形建筑,设置裸眼球幕地标,塑造充满活力的特色水岸。
活力青洲(国家会展中心东侧地块)激活现状停车场空间,植入虹桥企业展厅、会展配套设施与水岸商业,与国家会展中心功能错位互补。空间上打造“首层开放+二层滨水平台+顶层超级阳台”立体结构,优化小涞港24小时水岸商业;预留城际铁路车站空间。
根据国务院《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全面建成,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载体。《专项规划》将结合“十五五”“十六五”两个五年计划推进实施,其中核心区“虹场绿丘、高线飞虹”等重点项目已明确开发主体,正加快建设准备工作,预计“十五五”期间投入使用。
本报记者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