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饮鸩止渴?韩美贸易谈判的风险与困局 美联储时隔一年重启降息  开启宽松货币政策新周期?
第16版:新民环球/论坛 2025-09-25

饮鸩止渴?韩美贸易谈判的风险与困局

柯静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美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柯静 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美洲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近期,韩美贸易谈判再度陷入僵局。作为换取关税减免的条件,美国在谈判中开出高达350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要求。这不仅是一笔天文数字,更严重的是其中潜藏的金融与结构性风险,可能将韩国推向严峻的经济险境。

对此,韩国总统李在明公开表态,若协议危及国家利益,他将拒绝签署。韩国分析人士警告,3500亿美元相当于韩国年度预算的七成,韩国去年对美出口也不过1320亿美元,如此交换早已背离基本经济逻辑。即便韩国委曲求全达成协议,一旦发生变数,最终代价必由韩国纳税人承担。

韩国谨慎“入坑”

韩国经济体量仅为日本的一半,外汇储备约4160亿美元,不足日本的三分之一。韩元既非国际储备货币,也缺乏成熟的离岸市场和全球结算网络。韩国应对美元流动性紧张的手段,主要依赖官方储备和危机时期的临时互换安排。在同等名义承诺下,韩国所承受的实际上是被放大的流动性与汇率风险,相当于置身高倍杠杆之下。

此外,从筹资节奏与市场承载力看,韩国在不扰动市场的情况下,每年至多只能筹集200亿至300亿美元外汇资金。若被迫在短时间内兑付如此大规模的现金承诺,必然超出市场承载阈值,形同自设金融陷阱。

存在两大症结

除巨额投资外,韩美谈判目前还存在两大症结。

一是汽车关税。韩国力求避免25%的惩罚性关税,并希望与日本的15%水平看齐。韩国去年对美出口约160万辆汽车,日本约150万辆,关税差异直接关乎产业竞争力,若仍维持25%的高关税,韩国汽车业将处于明显劣势。

二是签证问题。近期,美国移民部门突袭佐治亚州现代汽车电池工厂,逮捕数百名韩国工人,引发舆论震动,成为影响双边关系的新变量。另外,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日签署公告,将企业为H-1B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提高至10万美元,以“保护美国工人就业”。

这意味着,所有在美运营的外企都将同时承受成本飙升与劳动力供给不确定的双重压力。本土人才难以在短期内弥补技能缺口,而依赖外籍员工又需支付沉重的“人头费”。这一新规势必影响企业的人力成本结构,对高度依赖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科技与制造业冲击尤为严峻,韩国的汽车、电池与半导体产业首当其冲。

若签证政策长期悬而未决,韩国企业在美的营商环境将持续恶化。这不仅是谈判博弈中的战术性问题,甚至可能影响韩国对美投资布局与供应链战略的长期走向。

面临“契约风险”

真正的危险不止眼前的要价,更在于协议签署后的加码风险。根据特朗普此前的多次表现,契约缺乏约束力,当下的让步往往只是更苛刻条件的起点,而非终点。

这种风险与美国的宏观环境叠加放大。近期,美国就业数据频频下修,劳动力市场疲态渐显;财政赤字高企,预算捉襟见肘,两党角力更是屡次触发政府关门威胁。在此背景下,白宫向盟友转嫁成本、要求更多出资的政治动机愈发强烈。

若韩国将出口、投资和产能进一步绑定美国市场,沉没成本与路径依赖将急剧上升。届时,即便美国再次提出更苛刻条件,韩国将处于更弱势、更被动的谈判位置。

正如韩方表示的,当前韩国所面对的“已经不是10年、20年前所认识的那个美国”,韩国也不会为了尽早与美方达成最终协议而在严重损害韩国利益的协议上签字。

对于当下的韩国来说,主动寻找出路迫在眉睫。唯有加快出口市场多元化,才能在结构上分散风险,避免被长期锁死在美国的议价之下。否则,一旦饮下这杯“毒酒”,不仅会陷入被持续攫取的循环,自主空间不断丧失,更将让经济账演变为战略账,最终出现双输局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