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
订购最贵的月饼,声称“吃出了塑料片” 给了150克黄金,又要“投”48万元金条 民警蹲着给老太扇风近一小时 在晚报上看到外婆28年前的旧照
第6版:社会新闻 2025-09-25

在晚报上看到外婆28年前的旧照

版面上的劳教授外婆照片 摄影:雍和

雍和提供的当时拍摄的另外一张劳教授外婆的照片

“这是我们全家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上海财经大学的劳教授在高铁上激动地说。

昨天,劳教授在为参加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赴杭州的高铁上,突然收到了父亲发来的一张新民晚报照片,上面隐隐约约能看到她外婆的身影。她随即托朋友要来了清晰的电子版,其中“1997年摄于黄河路”的这张照片的主人公,正是她外婆。

“我此刻在火车上,眼泪止不住地流。”劳教授说,“这张照片所拍摄的地方,是我从小生活的黄河路253弄——承兴里。”劳教授希望通过本报记者,向著名摄影家雍和表达谢意,感谢他用镜头留下这珍贵的岁月记忆。

当雍和从记者这里了解到劳教授的情况之后,立刻从自己的相片库中找到了当年拍摄的这张照片的清晰版本,还找到了同样以劳教授外婆为主人公的另外一张横构图照片,并通过记者转交给了劳教授。

“这张照片,我是走过路过,随手一拍,没见过报,因为缺少新闻要素;时隔28年,刊登了出来,因为时间赋予其意义。”雍和在朋友圈中表示,“我们总是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其实,不完全如此,很多时候,当初并非新闻的人或事,往后却成了见证历史的索引。”

当劳教授拿到这两张珍贵的旧照时,兴奋之情难以言表:“第二张照片中,我还看到了当年的老邻居,感谢新民晚报让我拥有了这份珍贵的记忆。”

在1982年《复刊的话》中,新民晚报老社长赵超构形容《新民晚报》是“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家的燕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新民晚报在向大陆首张百年大报的目标迈进中,新民姓民,新民为民,办报的初心始终为新民人所牢记,并将继续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

本报记者 方翔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