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信?咱们番茄每平方米一年能种出50公斤,黄瓜能到60公斤!”昨天在上海市农科院举行的“科技赋能绿色引领 长三角设施农业成果路演”交流会上,来自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智能温室产量让人眼前一亮。从几十年前的简易薄膜大棚,到如今能精准控温、循环利用的“智慧大棚”,一组组飘着蔬果清香的智能温室作物成长数据,助力正在进行中的上海丰收节“智慧值”爆表。
机器更懂“菜的需求”
不见满地泥污,整齐的栽培架比人还高,温湿度数据正在大屏上跳动。“以前种番茄要靠经验,现在机器比人更懂菜的需求。”走进位于崇明的上海智能温室,发现如今的“大棚”就像个“智能管家”,能把环境实时调到最适合蔬菜生长的状态。据上海市农科院丁小涛研究员介绍,市农科院崇明基地是全国智能温室的“试验田”。约10个生产棚加1个育苗棚,藏着不少“省料又高产”的巧办法。“比如,这些培养基质,种完番茄种甜瓜,再种生菜,循环用三年,不用年年扔。而且,连浇菜的水都能净化了再用,一点都不浪费。”
而这番场景在几十年前,就像科幻一般。上世纪末,农民靠小拱棚和地膜给蔬菜“遮风挡雨”,能不能丰收全看天。随着农业科技发展,从单栋大棚,到玻璃温室,上海智能温室越长越高,也越来越多,蔬菜开始享受“温光水肥自动调控”,不用人天天盯着浇水施肥。特别是十多年前半封闭温室在崇明从全套进口,到引进消化再到创新,上海市农科院创新智能温室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带动全国建起一批智慧农业大温室。
不断积累种植“绝活”
地产蔬菜瓜果,既是一个地区菜篮子果篮子的基本“温饱”,也是享用醇正瓜果风味的最佳源头。对于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来说,超智能的温室农业让优质蔬果甚至鲜花,更绿色安全又美丽健康。“不过,我国设施蔬菜产量还比较落后,较荷兰产量差了8倍。”丁小涛在题为“智能温室在上海的发展和展望”的演讲中指出,上海常住人口超2400万,可本地蔬菜的供应量只占全国来沪的25%,遇上台风、寒潮等恶劣天气时,市场上绿叶菜价格就容易波动。
近年来,上海智能温室发展在AI赋能、大数据支撑等前沿产业的加持下,针对不同作物品种探索专业高效的“专属生长模型”,并积累了许多种植“绝活”。例如,黄瓜培育区里,白天保持25℃,晚上18℃到19℃,就是根据黄瓜过去四年的生长数据智能建模而成;番茄则独享一套“光配方”,果实长得又快又好;旁边,一台智能育苗装备,14天育9600棵苗,嫁接成活率超95%……
上海的智能温室还助力我国南极科考站的工作人员吃上了新鲜蔬菜。据了解,温室外部选用了制造飞机舷窗的中空透明塑料板,其透光率高达90%以上,同时具备良好的保温性能。而温室内部则采用了先进的无土栽培技术,通过蔬菜种植自控系统,自动控制灌溉泵、温度湿度、培植灯以及营养液等关键参数,确保蔬菜生长更加高效、精准。“每年10月,都要给科考人员培训,再通过远程指导,让他们在南极也能吃到新鲜青菜。”丁小涛说,目前团队还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合作,AI+大棚让“智能管家”更聪明。
不过,目前智能温室里品质优产量高的果蔬品种,种子都是进口的。一粒番茄种子,成本要15元到20元。未来,我们只有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施农业新品种,才能把农民的种源成本降下来。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