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02日 星期四
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成为上海最年轻三甲综合医院 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上午完成第100次发射 “孙氏手术”拆除“血管炸弹”
第6版:综合新闻 2025-09-29
除了心梗,主动脉夹层发病急、更凶险

“孙氏手术”拆除“血管炸弹”

孙立忠(右)在给病人做检查

提到凶险的心血管疾病,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心肌梗死。但还有一种发病急、死亡率高的“隐形杀手”——主动脉夹层,就像一颗埋藏在身体里的“血管炸弹”,一旦发病,短短48小时内死亡率就能超过50%。

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作为我国心脏大血管外科的领军人物,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医疗院长孙立忠表示,主动脉夹层是“时间病”,如果出现胸痛持续15分钟不缓解的情况,一定要立即就医,不要因为“怕麻烦”或者“等专家”而延误治疗。

多学科团队

联手拯救夹层患者

45岁的李女士忘不了去年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她突发剧烈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还伴有头晕和意识模糊,被诊断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要知道,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最凶险的类型,死亡率极高,更别提李女士之前还做过心脏瓣膜置换术,二次手术面临的胸腔粘连、组织脆弱等问题,会让术中出血风险增加。

绝望之际,李女士家人联系上了上海德达心血管医院,医院立刻启动急诊绿色通道,李女士乘坐夜间航班紧急赶往上海。飞机落地后,医院早已做好万全准备,从她入院到进入手术室,仅仅用了20分钟!

孙立忠说,团队采用了他的发明成果,不仅替换了病变的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还在降主动脉里植入了带支架的人工血管,成功解决了夹层累及脑部血管带来的脑缺血风险,以及二次手术胸腔粘连可能导致的主动脉破裂风险。术后48小时,李女士就顺利拔除了气管插管,7天后转出ICU,没有出现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常见并发症。6个月后复查,她的主动脉重塑良好,生活基本恢复正常。

“大血管外科急诊手术复杂性与风险极高,往往涉及心脏、血管、脑、肾等多个器官和系统,单靠一个科室根本无法完成。医院专门组建了八大学科协作组,只要接到急诊通知,所有相关科室人员都会第一时间到位。从患者到院后的检查、诊断,再到手术方案制定、术前准备,每个环节都无缝衔接,通常能确保患者在90分钟内接受手术治疗,最快的一次甚至8分钟就将患者送进了手术室,为患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救命时间。”

“孙氏手术”

破解夹层治疗难题

很多人可能对主动脉夹层不太了解,简单来说,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动脉,就像一根多层结构的“大水管”,当内膜层出现撕裂,血液就会钻进内膜和中层之间,形成一个“假腔”,这就是主动脉夹层。根据病变部位,分为Stanford A型和B型,A型累及升主动脉,病情更凶险,B型主要影响降主动脉。

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是长期控制不佳的高血压,大约70%的患者都有这个问题,此外动脉硬化、马凡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外伤或者妊娠期激素变化也可能引发。它的典型症状就是突发的胸背部撕裂样剧痛,患者还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晕厥,严重时会偏瘫、截瘫甚至昏迷,因为夹层可能影响到给脑部或脊髓供血的血管。

过去,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个大难题,传统手术为了缩短重要脏器缺血时间,只能替换升主动脉或部分主动脉弓,血管缝合和替换耗时久,手术死亡率增加。孙立忠首创“孙氏手术”,专门针对复杂A型主动脉夹层,先把病变的主动脉弓切掉,换上人工血管,同时在降主动脉里放一个带支架的人工血管,这个“支架象鼻”能靠自我膨胀封闭血管内膜的撕裂口,重建正常的血流通道,还能为后续处理降主动脉远端的病变创造条件。

随着“孙氏手术”的推广,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死亡率降到了5%以下,再次手术率也从30%降到10%以下,成为治疗复杂主动脉夹层的国际标准术式。

终末期心衰

LVAD能打开“生命通道”

除了主动脉夹层,终末期心力衰竭也是一种让患者痛苦不堪的凶险心脏疾病。很多无法等待移植或者不适合移植的高龄患者,一度面临无药可医的困境。而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的出现,为这些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孙立忠说,LVAD并不是大家常说的“人工心脏”,而是一个机械泵,它能通过导管把左心室里的血液抽出来,再泵入主动脉,替代衰竭心脏的泵血功能,相当于给疲惫的心脏“搭把手”,同时维持全身的血液供应。

73岁的王女士(化名)因为扩张型心肌病引发了严重的心力衰竭,入院前已经因为严重缺氧而坐立难安,生活质量极差。更危险的是,她入院当天突然发生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室颤动,生命体征急剧恶化。考虑到她年龄大,传统心脏移植因为供体稀缺和高龄被排除,药物治疗也已经用到了极限,医生团队经过评估,决定为她植入LVAD。

手术过程并不容易,医生需要在王女士的左心室心尖部精准打孔,植入LVAD的泵头并与心肌缝合固定,再把人工血管端侧吻合到升主动脉,形成血液输出通道,最后把驱动线通过皮下隧道从左侧腹壁引出,降低感染风险。启动LVAD后,还要通过超声和肺动脉导管密切监测,确保设备参数合适,能为全身器官提供充足的灌注。

现在,王女士术后已满2年,不仅能自己照顾自己,还能完成家务、进行短途旅行。“中国心衰患者超1200万,但每年心脏移植仅600例左右,LVAD的普及可填补这一鸿沟。”孙立忠说。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