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洗番薯做淀粉 夏日集市(纸本水粉) 我的父亲和新中国 不完美的爱 香菜记 艳华大姐
第10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5-10-12

我的父亲和新中国

郁龙余

父亲是1931年从南京逃到上海的难童,世居南京长江边的燕子矶。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年仅8岁的父亲被迫只身随着逃难人群流落到上海,后被一家慈善机构收留。1937年,淞沪会战后,难童被转移到浦东乡下,他成为周姓人家的养子,不久被送到市区学裁缝。1945年,父亲与浦东本地穷苦的郁家长女成家。婚后,母亲生了三男三女,我是老大。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进了南京西路上的一家服装店,母亲在毛纺厂当工人。难童出身的父亲,十分热爱新社会,他爱店如家。不久后,父亲来到上海第五服装厂工作,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在技术革新方面做出了成绩,两度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我在人民公园靠南京路的宣传窗里看到过关于他的先进事迹的介绍。

当时出口服装中“海货绒大衣”占比很大,以往从生产厂家运到服装厂,海货绒都是缩头缩脑的。为了让每张海货绒的长毛都挺括起来,工人们想了不少办法,但效果不好。父亲自小学裁缝,技术不错,加上没日没夜地投入,发明了蒸汽仓,让海货绒在仓内接受蒸汽加热,同时用两三把毛刷子来回不断刷,等海货绒出仓时,每根毛都立得笔挺,成了“括挺长毛绒”,厂里人都称赞父亲“太厉害了”。当时,服装厂裁剪的效率也很低,一般只能裁剪三五层布,父亲的第二项革新就是研发电动剪刀。研发成功后,圆形的和长方形的两种刀片,能快速上下切,同时能切开十几层布,大大提高了效率。此后,父亲又带领大家成功研制出机器锁扣眼、钉扣子、上衣领、上袖筒等技术,这些技术在后来都普及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技术都是领跑国内服装行业的。

父亲一心扑在工作上,在家的时间不多,但他十分疼爱孩子。我的大妹出嫁时,他把当劳模在西湖疗养时得到的礼物给了她。这是一条七彩围巾和一把绢绣阳伞,围巾一圈一个颜色,十分漂亮。阳伞漂亮且奇特,打开伞面是绢绣画,收拢后又成了一个毛竹筒,浑然天成,美不胜收。父亲深爱自己的国家,经常教育我们要爱党爱国。他几次带我们到“四行仓库”,向我们述“八百壮士”奋勇抗战的故事。

1965年,我考上北京大学,后又留校工作,与父亲的接触少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比以前更加懂得了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以及为14年抗战胜利所付出的牺牲。我也比以前更加理解父亲一辈子扑在工作上的人生态度,他受到党的培养从难童成为共产党员,他愿意为新中国的建设竭尽全力。

我深爱我的父亲。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