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会学者及嘉宾在豫园参观访问,感受海派文脉和非遗文化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学者和嘉宾参访张江 本报记者 向袁媛 摄
本报记者
齐 旭 王若弦
李一能 梅璎迪
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这不仅是世界瞩目的时代课题,也是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关键议题。
从马可·波罗的东方游记,到利玛窦时代的早期汉学,再到如今的中国学与世界中国学,外部世界对中国的认知早已超越古籍与历史的范畴,进入一个贯通古今、观照现实的新阶段。而“世界中国学”这一学科本身,似乎正为解答上述问题提供了钥匙。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言,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昨天下午,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幕前夕,外国学者和嘉宾实地走访,在上海感受未来智能与文化交融中的城市魅力,了解城市治理与文化保护的上海样本,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中,探寻“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的时代答案。
透过具身智能机器人看见现代中国
尽管曾到访上海20余次,但美国威廉玛丽大学现代语言与文学系教授魏美玲还是第一次走进上海张江国地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地中心)。就在9月底,全国首个具身智能领域国家级标准化试点——上海虚实融合具身智能训练场标准化试点在此落地。在训练场里看着机器人练习双手协同抓取、搬运,魏美玲频频举起手机,记录下一幅幅机器人服务人类生活的未来图景。“美国媒体介绍说中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很快很先进,令我好奇中国的人工智能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所以尽管我不研究人工智能,但也来看看,多了解一些。”
人形机器人勾勒的未来图景,也令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讲师、意大利人范狄兴奋不已,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DeepSeek等中国前沿科技正为他的汉学研究带来全新的视角。作为一名深耕东西方文明交流研究的青年汉学家,他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日新月异以及西方世界对中国叙事的变化。“不同时代的人对孔子的解读迥然相异,中国式现代化让古老的中华文化拥有了新的生命与形态。”因此,即便是以古代中国为研究对象的外国汉学家,也应当亲自来到中国,沉浸感受摩登中国的前沿科技,理解这个国家之于世界的意义。而在上海这座见证了历史上“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的城市里,实地观察文明互鉴的鲜活实践,无疑是绝佳途径。
巴西卢拉研究所所长安娜·弗拉维亚·马克斯则一路不停地记着笔记。“所有的细节都令我印象深刻。”但要说最令她感兴趣的,得数张江这片创新热土背后当地政府展现出的卓越城市规划和执行能力。“完善的城市规划不仅有助于地区发展,吸引人才,也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安娜·弗拉维亚·马克斯特别强调了“希望”这个词。在她看来,短短几十年里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让巴西等更多南方国家看到了希望。“我希望巴西能够从中国的经验中有所借鉴。”安娜·弗拉维亚·马克斯说,她要将在国地中心的所思所想以及在本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的所见所闻带回巴西去。
在青铜与江南织造间细品东西文明互鉴
“年轻时偶然读到《易经》,让我一下子爱上了东方文明。”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教授、色萨利大学博士生莫磊,常常让初次接触他的人误以为他已在中国生活多年。但实际上,他大部分时间都居住在希腊和柏林,中文学习全得益于希腊的孔子学院。正是这份对东方文明的热爱,让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上海,则成为他感受中国发展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
徜徉于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古代青铜馆与江南造物馆,莫磊深有感触:“国地中心和机器人象征着未来的中国,而这里承载着过去的中国。这样的中国既古老又年轻。”一古一今的碰撞与融合,让他对中国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刻的认知。
“古代的历史学家以为,每一个文化都是一个孤独的城堡,城堡前后什么都没有。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莫磊将文化形容为滴落水中的一滴墨,会徐徐绽开,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中断同其他文化的交流。正是这样的文化交流互鉴,推动着人类的发展与进步。
莫磊倾心于上海作为文化融合之地的独特魅力。“在这里,你能看到全球化最美好的一面。”正是在这座城市里,他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看到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无限可能。
从普通市民的笑容里感受城市治理的温度
欣赏江景、阅读休憩、享用一日三餐……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不仅是新时代上海滨江党建的创新实践基地,也是市民与游客频频造访的“网红地标”。在这里,党建与民生相融合,服务与风景共一体,展现出上海城市治理的温度与魅力。
这是英国作家、研究员及政治活动家卡洛斯·马丁内斯第二次上海之旅。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他细致观察每一处细节,在笔记本上留下那些打动他的片段。“这里的服务项目非常丰富——不仅有美食供应,有设计美观又便捷的公共卫生间,还配备了供外卖骑手使用的微波炉,还为工作人员提供免费冰淇淋。”马丁内斯感慨道,“如果我的朋友来上海,我一定会推荐他们来徐汇滨江走一走、看一看”。
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是马丁内斯研究的重点。他曾经撰写的《东方依然红:21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一书,聚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道路。在他看来,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记录,更是一种回应。它有助于打破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马丁内斯坚信,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人民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相通的。
在他看来,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不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它更是一个窗口,映照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以及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在精细治理与人文关怀方面的不懈努力。这样的地方,值得被更多人看见,也值得被世界记住。
乌克兰姑娘克秀莎是一位翻译家,目前就职于西南林大。她的主要工作是将中国的优秀纪录片翻译成多种语言,让海外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虽然已经来华十多年,但她还是第一次来到上海。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上海带来的第一震撼不是高楼大厦,而是看似其貌不扬的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
在参观了这一“网红”服务中心时,克秀莎得知这里已经接待了超百万人次的来访客,最高日均人流量突破一万人次,但公共服务的品质却丝毫不曾降低,成为了各界一致认可的市民服务样板点位。走出服务中心后门,不远处就是黄浦江,站在江边眺望,克秀莎若有所思。“很难想象这么一块环境优美、地理位置绝佳的江景区域,在中国是被用来建设为人民服务的公共设施。”在服务中心和黄浦江畔,她从正在休闲、运动、办公的市民脸上看到了幸福和满足,感觉能生活在这里一定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但问题是,如何让外国人知道这一切呢?”在克秀莎看来,许多外国人的心中敬仰古老中国,却对当代中国认知有限。“如何用国际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让‘两种中国’合二为一,这就是我在本届大会上要和大家探讨的问题。”
在古朴的亭台楼阁间了解中国历史的传承守护
走进有着450余年历史的豫园,德国莱比锡大学汉学专业教授柯若朴一脸兴奋,认真观察着每一处细节。其实中国古典园林并非他的研究方向,柯若朴如此喜爱豫园的背后,其实有着一个“家族原因”。
“我的爷爷、还有曾祖父都是花园设计师,如果他们能够来到这里,亲眼看看保存如此完整的中国江南园林,一定会非常高兴的。”柯若朴说,欧洲的园艺设计理念与中国很不相同,其较为重视植物本身,花草树木是主角,注重在视觉上给予人们美的享受。而中国的传统园林,更像是富有哲学意境的艺术品,力求在奇石、花草、树木等等方面实现最佳比例的平衡。
“我刚刚看着池塘中的鱼,脑子里突然跳出了庄子的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也许就是中国园林的魅力,不仅有秀美景色,更能引人思考。”柯若朴告诉记者,中西方文明如此不同,这样的差异性正是世界的魅力所在,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有趣。正视不同、接受差异、彼此互鉴、实现大同,这就是他心目中人类文明所应追寻的正确道路,为此他来到上海参加本届大会,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在豫园古朴的亭台楼阁间,来自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狄伯杰教授驻足流连。作为一位研究中国文化、中印关系并从事翻译工作的学者,这是他第四次到访上海。
环顾豫园四周活跃的商业景象,狄伯杰不禁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次来访时的印象。他用“翻天覆地”来形容上海的变化。他坦言,如今上海的城市规划更加系统化,文化保护意识也显著增强。
从现代气息浓郁的徐汇滨江来到豫园这座古老的中国园林,狄伯杰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又有了新的感悟。他认为传统是民族的“根”,倘若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传统,就可能迷失方向。他认为上海当前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
狄伯杰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爱好者。他欣赏孔子关于“仁”“礼”的人际关系哲学,也被老子那更为抽象的思想所吸引。而出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甚至将“四书”翻译成了印地语,为中印两国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这次豫园之行,让狄伯杰见证了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历史文化的精心守护,也让这名印度学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研究价值。他认为,在全球化视野下,理解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之间那条割不断的文化血脉,正是自己研究的意义所在。
固然,一个下午的参访并不足以很好地回答“中国何以成为今日之中国”这个问题。在接下来不到两天的时间里,未来更久远的日子里,他们还将继续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