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今天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 本版图片 记者 刘歆 摄
参会嘉宾热切交流
黄浦江畔凉风习习,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内思潮涌动。今天上午,来自不同国家、说着不同语言的知名专家学者来到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开幕式现场。他们渴望在这个舞台,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主题,发表真知灼见、互相碰撞思想。
在大会开幕式上,意大利前总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高翔分别发表致辞。
普罗迪在致辞中表示,中欧关系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其未来走向将由“合作”“竞争”与“管控”这三个关键词共同定义。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合作就是指南针。
高翔表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如果不能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就难以真正理解当代中国,也难以理解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中国学要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充分体察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内在联系,秉持大历史观,从新时代出发,溯源而上,完整地而不是局部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考察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极总结古代中国的智慧,于历史的纵深感中观当下、谋未来。
本届大会旨在用学术讲好中国故事,深入领会中国学内涵,让国际学术界更好理解中国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大会包括开幕式、主论坛、5场平行分论坛及多项配套活动,约500位海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将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会上将发布世界中国学发展倡议,推出世界中国学研究推荐书目。大会期间,还将举办“从文明城市到城市文明”展览。
来自意大利的范狄,是四川外国语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新汉学计划”学者。这些年一直专注于海外汉学历史研究。在会场,他表示,自己的研究重点就是追溯不同时代欧洲的思想运动如何从中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进而展开跨文明对话。“真正的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通过历史研究,恰恰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这种演变过程。
来自乌拉圭的教授、研究员卢西亚·内罗蒂认为,本届大会为全球各地的中国学学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平台。与会各方可将中国的倡议视为一份“路线图”,以此凝聚合力,共同应对全球性课题。同时,这更是一个促进沟通、深化合作的契机,通过交流互鉴推动共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在主论坛环节,程思丽、李集雅、林尚立等8位世界中国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大会演讲,他们立足于各自的专业领域,分享了对世界中国学研究的见解和看法。与会嘉宾在会场内外热烈交流,意犹未尽。这些思想的碰撞不仅增进了彼此的了解,更点燃了深入探究中国学的火花,预示着本次大会将是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本报记者 王若弦 梅璎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