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望仙桥
金山济渡桥
闵行蒲汇塘桥
青浦迎祥桥
嘉定六泉桥
宝山大通桥
本报记者 杨玉红
即日起,“沪派江南·桥驿溯源”专题展在上海市城市规划展示馆亮相。展览背后,是一项历时半年、覆盖上海9个涉农区的古桥专项调查——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联合8所高校与专业机构,首次摸清全市552座古桥“家底”。在这批跨越数百年的石构杰作中,多座“最”具特色的“桥王”惊艳亮相,它们或承载最悠久的历史,或拥有最独特的工艺,成为上海水乡文化的鲜活印记。
展览中,这些“桥王”或通过实物模型、历史照片呈现细节,或借助数字化模型还原风貌。展区还设置“古桥材质鉴别”“共绘古桥长卷”等互动环节,并专门开辟“我们一起修古桥”板块,介绍浦东周浦四座古桥的修复方案,邀请市民共同参与守护古桥。
正如调研团队总负责人、同济大学教授栾峰所说:“古桥是穿越乡村历史时空的标尺,不仅有文物价值,更串联着民俗故事与居民生活。”这些“桥王”,不仅刷新了人们对上海古桥的认知,更让水乡文化的根脉在当代得以延续。
上海最古梁桥 松江望仙桥
松江区方塔园东南角的望仙桥,是上海现存最古老的梁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距今近900年,更以“全国唯一木肋石板桥”的独特结构闻名。
它原为宋代木石复合式结构,桥面最初由四块略呈拱形的武康石条并铺,中间两块后替换为花岗石;桥墩两侧横梁出挑,雕刻着精致莲花纹饰。其核心亮点是“以木助石”的创新设计:古人用拱形结构将桥面负重转移至桥基,同时在石料下方垫上木料,如同为石桥“装肋骨”,既弥补石板拉力不足的缺陷,又以最少材料实现最大负荷,堪称古代造桥智慧的典范。后因木材腐朽、中间石板断裂,部分构件更换为加厚石板,但桥基上安放木肋的榫洞仍清晰可见,留存着珍贵的历史印记。
如今,望仙桥桥侧木栏已不复存在,仅剩四块桥面石板。它隐于方塔园湖畔,与方塔隔湖相望,岁月感十足。脚踏这座近千年古桥,能清晰触摸到历史与文化的深沉回响。
跨度最大七跨梁桥 金山济渡桥
金山区漕泾镇的济渡桥,是上海现存跨度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七跨梁桥,自清光绪元年(1875年)建成至今,已静静矗立近150年。这座古桥全长43.6米、桥面宽2.19米,28块厚重长条石紧密拼接成桥面,六座桥墩支撑起七跨桥面的经典形制。这种布局在江南地区罕见,也让它成为上海域内跨度最大、现存唯一的七孔石桥,远远望去,宛如一道横跨河面的“水上长廊”,尽显清代桥梁的规整与大气。
作为清代水乡桥梁的典型代表,济渡桥不仅曾是当地跨河通行的“生命线”,更见证了漕泾地区近代水运经济的起落:从旧时商船往来、货物集散的繁忙,到如今的静谧安然,桥身石板上深浅不一的岁月纹路,仍在默默诉说着百余年来的市井烟火与时代变迁。
最久三孔拱桥 闵行蒲汇塘桥
闵行七宝古镇核心地带的蒲汇塘桥,是上海年代最久的三孔石拱桥之一,更是古镇历史的鲜活载体。它始建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由乡绅徐寿、张勋集资修建,现存桥体为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修,曾是青浦、松江两县界桥,见证上海郊区地域沿革。
蒲汇塘桥的三孔石拱结构尽显江南造桥智慧:拱券采用传统技法砌筑,既保障了行人通行的平稳,又能高效泄洪,适配水乡多雨的气候;桥面两侧的护栏与望柱虽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边角虽显温润,却仍完整保留着古朴形制,细节间满是岁月沉淀的韵味。如今,它早已成为七宝古镇的标志性景观:桥洞倒映着岸边的白墙黛瓦,船只缓缓从拱下驶过,还原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经典江南意象。
更妙的是古桥与周边环境的交融,桥上可见商铺民居鳞次栉比,桥头亭廊映绿树,居民闲坐闲谈;沿河茶馆里,茶客凭窗望桥,恰如卞之琳《断章》所写,尽显沪派江南的烟火与雅致。
最完整元代梁桥 青浦迎祥桥
青浦区金泽镇的迎祥桥,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335-1340年),是江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元代梁桥,堪称研究元代桥梁技术的“活化石”,其“迎祥夜月”景致更位列“金泽古八景”之一,成为古镇标志性的文化符号。
这座五孔梁式砖石桥独具匠心,采用砖、木、石混合结构:青石桥柱沉稳支撑桥体,石柱上架设条石横梁,横梁之上密排兼具韧性与耐久性的楠木,桥面两侧外侧覆贴水磨方砖以保护大梁,既适配水乡潮湿环境,又延长了桥梁寿命。它全长34米、宽逾2米,最具特色的是“无栏无阶”设计,桥面纵向呈一道柔和的弧形坡面,既能顺应水乡地形、减少通行阻力,又尽显元代桥梁简约大气的风格,其科学的结构设计与精湛的工艺水准,即便在今日仍让建筑专家赞叹不已。
嘉定跨度最大单拱桥 六泉桥
嘉定区六泉桥,是当地现存跨度最大的单孔石拱桥,横跨南顾浦,因规模可观被村民俗称“大桥”。其全长41米、桥面宽4.5米,11米跨径的拱券弧度优美,矢高6米,气势沉稳,拱券弧度优美。
古桥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初名“南顾浦桥”;清嘉庆年间坍毁,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定名“六泉桥”(传因当地“天下第六泉”得名),2006年修缮后至今仍供村民通行。桥面题刻碑记录重修历程,桥东“运泰欣逢甲子年,泉清远达春申浦”与桥西“花香鸟静春耕候,塔影山光夕照中”楹联相映,“塔影”推测为青浦青龙塔。
1992年它被列为嘉定县文保单位,2000年升为区级文保单位,周边半里内有升仙墩、侍郎桥遗址等历史景观。目前桥体存在拱券裂缝、桥台渗水等问题,暂未影响主体安全。
宝山最古拱桥 大通桥
宝山区罗店镇的大通桥,是当地现存最古老的拱桥,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至今已逾五百年,俗称“大石桥”。它坐落于亭前街与南弄街交会处,横跨练祁河,还是上海少见的古亭子桥——旧时桥上有供人休憩避雨的亭子,如今亭虽不存,桥体风貌依旧。
这座单孔石拱桥以青石垒砌,未用钢筋,却在抗战轰炸中幸存。经清雍正八年重建、道光年间及2005年重修,仍保原始结构。桥长15.79米、宽4.52米,半圆环石拱状如长虹,桥面石板光滑,石阶留有月牙形凹痕,满是时光印记。其拱洞高度与跨度专为罗店端午龙舟设计,清代端午龙舟载“台角”孩童、拳师表演的盛况。
如今,大通桥周边景致依旧动人,桥北边凉亭的石柱基座爬满藤蔓,与潘氏门墙的古朴砖雕、河边白墙黑瓦的老房子相映,勾勒出一幅秀美的江南水乡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