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劭雄 集体记忆2006年 印泥墨水宣纸本199cm×372cm 广东美术馆藏
李劲堃 千年结2003年中国画 310cm×600cm
梁铨 竹幕之二2001年 色、墨、宣纸拼贴119cm×89cm 广东美术馆藏
周力 春之十2020年 油画200cm×300cm 广东美术馆藏
林蓝 淋漓2020年 中国画300cmx75cm×4
王绍强 淬厉新之2024年 中国画40cm×40cm×105
杨国辛 好果子2001年 油画148cm×120cm
王绍强
当风起潮涌的二十世纪走到百年尾声时,百废俱兴的兴奋之情充盈着新时代的激情,变革的脚步以更加急迫的速度大步向前跨越,新、旧文化必然遭遇新一轮的审视与思考。
近百年来,广东美术发展作为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缩影,不断地为人民群众奉献大批精品力作,哺育出一代又一代名家大师,青年艺术家在老一辈美术大家的历史光辉和传承下茁壮成长,他们的艺术观念和活动日趋多元化、群落化,广东的艺术生态日新月异,涌现出不少后起之秀。
自20世纪以来,广东与上海两地艺术家之间交流的层面是非常深入的,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东与港澳的交流是非常紧密的,现在,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所以两地之间的艺术表达方式还是有它的不同之处。
这次的展览也是得益于上海美术馆这样一个宏大的场地,我们有条件把年轻艺术家,把当代艺术纳入大展的策划。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珠三角地区已涌现出“大阿龙画会”这一实验性水墨群体,真正较有影响力的新水墨现象,则应属“后岭南”的出现。他们在创始时期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区别于广东美术“泛岭南”的模糊语境并表达出岭南画派时下的意义。其次,时代生活中发生的巨大变革,使后岭南创作的视野和经验有别于传统国画和岭南画派的先辈,艺术家直面当下的社会生活,理性扬弃历史前人的模范,形成一股来自文化内部的自省与反拨的队伍力量。尽管他们在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上各行其是,但共同贯穿他们努力的是迎适时代,突破历史与现实的笼罩与遮蔽,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在文化自择中重新确认自我并激活中国画的新语境。
求新、求变的初衷与原则依旧是岭南广东地区的创作精神。广东作为南大门善领风气之先,艺术新潮之风的涌入,引发了艺术界爆发式地吸收现当代的艺术语言和观念,对当下生存经验尤其是都市生活、商品消费主义的介入等都促使广东艺术家迫切地从传统的笔墨中走出来,对现实问题的转变提出新的应对方法。这种自省自觉的方式与高剑父先生的现代绘画观并不相悖,他主张一个时期应有一个时期的精神,绘画也应随时代进展,也要有自己的个性和自己的面目,因此岭南画派从来都不是风格化的画派,每位成员都具有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继承者”也应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生产出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显然,“后岭南画派”延续的正是这种“革之、创之,才永远进步”的开拓精神,也代表了改革开放大潮下中国南方艺术家对美术创作的反思与变革诉求。新一代的“后岭南”画家不再以支持什么、反对什么的姿态进入创作,转而强调个人化探索与跨学科的文化对话,将水墨艺术的媒材特点通过纸本水墨到水墨装置、水墨影像等进行语言转换,用多样的主题、多维度的展示、丰富的视觉效果不断拓展着水墨艺术的边界与可能性,不断加深我们对于水墨的研究与理解。在全球化的格局下,当代艺术家正探索着如何以中国艺术家身份与国际化的视野产生新的紧密的交流与生发。
回望历史,广东创造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高峰,从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而成为中国观望世界之“窗口”,到一代代广东艺术家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艺术实践,皆构成了广东地区别具一格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貌。对广东美术馆而言,将广东百年来丰硕的艺术成果与美术史研究通过本次“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呈现给全国民众,是对广东美术“其命惟新”这一历史使命的坚守与传承;是以繁荣广东美术事业为目的,培养具有时代精神、民族气派、岭南特色的当代艺术精神;更是我们对饱含理想和情怀、符合未来艺术发展形态的广东美术的一种深切期待。
● 展讯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
展览地点: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
展览时间:2025年10月18日至2026年1月18日(周一闭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