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林中鸟(纸本设色) 梁波罗的“三种气质” 姐夫的老鸭汤 一江一河交汇处的上海断想 秋天的敦煌
第13版:夜光杯 2025-10-18

一江一河交汇处的上海断想

诸大建

国庆长假到外白渡桥旁边的上海大厦住了两晚,怀旧看新是上海人的新乐趣。黄浦江与苏州河一江一河的交汇处是上海大都市最有画面感和具有情绪价值的地方。讨论上海大都市的IP,我喜欢说一江一河是上海大都市重要的IP。住在上海大厦的十五楼,往下鸟瞰一江一河交汇处及由老外滩、陆家嘴、北外滩组成的黄金三角,脑子里就会出现有关上海发生发展的三个画面和断想。

画面和断想一是外白渡桥外侧一江一河交汇的Y形水面和凸起在水面上的上海城市轮廓线。我们小时候逛外滩,喜欢在这里看大船小船开进开出迟迟不离开。是1403年的“黄浦夺淞”使得一江一河改变原来各自的走向在这里交汇,形成了后来上海城市发展的空间基础。在这之前,吴淞江是上海的第一大河,黄浦江的前身上海浦是吴淞江南侧的支流,两者在今天虹口港北边的嘉兴路桥一带交汇。后来因为吴淞江淤堵,1403年明朝永乐年间夏元吉到上海治理水患,听从上海本地人叶宗行的建议,决定做大吴淞江南边的上海浦,开挖从外滩到复兴岛一段的范家浜。这场人为的“乾坤大挪移”最终改变了上海水系的格局——汹涌的黄浦江反客为主,成为奔流入海的新干道,曾经的主干吴淞江则退居为支流成为后来的苏州河。夏元吉的智慧和魄力不仅平息了水患,更悄然为这座尚未诞生的伟大城市,浇筑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水运骨架。一江一河交汇形成的Y形喇叭口,从此成为孕育“上海滩”传奇的起点。这是为什么魔都上海的空间形态与帝都北京的方格网状或中国套箱空间形态不一样的物理原因。如果没有“黄浦夺淞”的故事,今天上海大都市的空间形态就会完全不一样。路过这里,我总是想应该有个建筑标志物纪念几百年前的黄浦夺淞和江浦合流。

画面和断想二是老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和保留下来的原英国领事馆。是1843年的开埠,在一江一河交汇处开启了上海现代城市发展的进程。在这之前,上海的城市是在洋泾浜以南的南市老城厢,那是有城墙防范的中国古代江南水乡城市。开埠后英国首任领事巴富尔在一江一河交汇处南岸李家庄的泥泞滩涂上建领事馆搞英租界,现代城市发展的魔盒由此开启。随后一片全新的城市区域开始生长。

洋行(如怡和、宝顺)、银行(如汇丰、渣打)、报社(如《字林西报》)、旅馆(如礼查饭店)等西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外滩及苏州河沿岸拔地而起,外滩滨水地带很快发展成为远东最繁华的金融贸易中心。万国建筑博览群在此奠基,勾勒出上海作为国际大都会最初的轮廓。现在以原英国领事馆为中心的周围一块地方被称为外滩源,小时候逛外滩,英领馆关着大门不能进,现在英领馆旧址更新成为文旅打卡点,刚刚开放的第一个元旦我们特地去那里吃过一次跨年大餐。

画面和断想三是一江一河交汇处曾经有过的“双夹水”和现在城市更新后成为上海会客厅展现的新面貌。开埠以后苏州河和黄浦江两岸布满了工厂、码头、仓库,工厂污水和生活污水都往江里灌、往河里倒。苏州河被污染的黑水在外白渡桥附近汇入黄浦江,形成了“双夹水”:黄浦江的酱油汤水与苏州河的墨汁水在这里碰头,界限分明,触目惊心。盛夏南风一起,外滩的空气便被刺鼻的腐臭所笼罩,当时位于河口的上海大厦不得不封闭向着苏州河一侧的窗户。周恩来总理生前喜欢带着外国元首到上海大厦顶楼看上海,曾经在这里嘱托上海领导要治好苏州河。改革开放后上海直面这沉重的历史欠账,世纪之交,一场规模空前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雷霆启动,成为现在一江一河大蜕变的先声。当时我担任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苏州河污染治理项目中方专家,治理工程投入巨大,但希望开始随清波重现——鱼虾归来了,水鸟盘旋了,象征工业伤痕的“双夹水”最终消融了。20多年过去,现在一江一河两岸旧工厂旧仓库变身为艺术殿堂,旧码头蜕变为亲水步道与休憩平台,成片的滨河绿地如翡翠项链般延伸。曾经的“工业锈带”化身为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秀带”和灵感迸发的“文化秀带”。市民在此漫步、骑行、品茗、观展,水岸生活重新焕发生机。

三个画面分别代表上海发展的三个时代。黄浦江与苏州河交汇处的每一次转身,都深刻揭示着上海城市发展哲学的演变和递进。这处上海特有的水流激荡之地和上海最大的城市IP告诉我们,上海在不断地连接昨天、今天、明天,讲好文脉传承、推陈出新的五个中心国际大都市和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发展故事,在一江一河交汇处留下新的持续前行的城市年轮。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