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翔
自从老师允许作文可以用电子版后,家里的小朋友就迷上了“写”作文。不过,这“写”可不是自己动笔,而是靠人工智能(AI)生成。可简单用AI生成的作文,并不总是能得到老师青睐,有些还被老师打回重写。这下,小朋友只能又来找我这个“专家”求助。
我仔细看了看被退回的作文,那浓浓的“人机味”简直要溢出屏幕:句子结构复杂得像迷宫,用词精致又密集,比喻、拟人等修辞一个都不少,每个字、每句话都使足了劲儿,一看就不是这个年纪孩子能写出来的,也不像大人真实经历的,倒像是“算”出来的。
AI“写”作文,表面上看提升了文采,却让原本充满真情实感的话语变成了标准件的复制品。更让人担忧的是,部分AI写作工具靠海量数据训练出的“范文”,正在慢慢消磨孩子对真实情感的感知力。就像被修剪成标准造型的盆景,看着精致,却没了自然生长的那股子活力。孩子们习惯在提示词库里拼凑素材,那些本该从生活细节里自然冒出来的比喻和感悟,都被算法推荐的“高级词汇”给替代了。这可不只是表达方式变差了,更是感知世界的感官都变得迟钝了。不过,AI也有家长比不了的优势。它对作文结构的理解,还有遣词造句的讲究,对不少家长来说,特别有参考价值,在辅导孩子时能起到积极作用。
站在教育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不需要非此即彼地做选择,而是得智慧地重构。当AI能精准分析文本结构时,老师更该成为孩子心灵的倾听者;当算法提供海量素材时,家长更要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中的小细节。优秀作文不该只追求华丽的辞藻,而要保留童年的梦想与纯真。这样的作文,才是算法时代最珍贵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