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现场认真体验各类课程 刘歆 摄
老年人在现场认真体验各类课程
每天骑着电动自行车在大街小巷穿梭,耳聪目明,连牙齿都“倍儿棒”。下一个技能目标——用在老年大学学会的AI技能,把自己几十年前的老照片“去噪点”“做动图”,让青春重现……是的,你没看错,这是一位申城82岁老人的“日常”!
“哎呀,我是耄耋老人啦!看得出口伐?”在上海展览中心,一袭粉衣的洪阿姨灿烂的笑容,点亮了周遭。用活力和热情点亮会场的,远不止洪阿姨一人。10月18日至20日,由上海开放大学主办,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新闻中心(上海教育电视台)、上海老年大学承办的首届上海老年学习课程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500多门精品课程体验吸引阿姨爷叔们重新坐进学堂,也让参与布展、课程开发的年轻人们由衷感叹:在申城,变老,也挺好的!
和社会重新“联结”
今天退休,明天上学,正成为银龄生活的时尚。精巧的中西式面点、梭编蕾丝、钩针开衫、大型花艺……在序厅,老年学员们用一场优秀作品展,呈现“后职场时代”的丰硕收获。
“我从18岁开始学手艺做西点,后来在延安饭店负责饼房工作。退休后发现一下子停下来也没劲,听说有在老年大学当老师的机会,我就来了,一直做到现在。大家在一起,开心!”西点展区前,上海老年大学教师张国平说道。小小一块提拉米苏买起来很方便,但学员们仍愿意每周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位于黄浦区南塘浜路的校园,有的甚至从松江、嘉定等地赶来。学做甜品,更是为了和老伙伴们聊聊,找回与社会的联结。
“AI辅助国画创作”“高科技反诈实训”“智能支付体验”“AI健康管理”“AI即兴视频创作”“智能陪伴机器人互动”……中央大厅上海老年大学“智慧生活体验教室”里,互动大屏前人头攒动,一个汇聚了23个AI场景、17门课程的“AI百宝箱”为老人们勾勒出未来生活图景。有意思的是,穿着橙色志愿者服的讲解员们同样年长。“喏,看这里,我们是银发宣讲团!”指着胸前那枚圆形徽章,志愿者刘云骄傲地介绍——本世纪初,她就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成为了单位网站的第一批“版主”;退休后,她也没有停下更新知识库的脚步,最终获得了这枚珍贵的勋章。
据上海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银发宣讲团”成员从老年大学学员中选拔产生,已数度亮相外滩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等科技舞台,不仅打破了“科技是年轻人专利”的刻板印象,也用行动向同龄人证明:数字鸿沟,或许没那么可怕。
让课堂没有边界
举办老年学习课程展在上海是头一回,在全国也是首创。展会主题“学无界,龄无限”的字样在场馆内随处可见。各老年教育单位和机构打开校门,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创造出一间间“无边界”课堂。
例如,欧莱雅与上海老年大学合作推出的“新龄美”形象管理系列课程,设置了实用的精致妆容实操等环节,通过专业指导助力老年学员提升形象管理能力。拗造型、修图、拍Vlog……一颗年轻的心,足以抚平岁月的皱纹!针对老年群体在旅途中的需求,众信旅游推出“我的世界拼图”系列课程,涵盖欧洲葡萄酒品鉴、旅行中的服装美学、光影魔法、安全课(出境游)等内容,期末作业则是一份DIY的“毕业旅行计划”。
肥嘟嘟的小鸟立上枝头,灵动的金鱼戏水莲间,大红的“双喜”变换出多种造型。在静安区老年大学展区,传统的盘扣“盘”出了无限巧思与创意。平日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江满宗为旗袍课程担纲主讲;展会现场开设的共享教室里,旗袍课程的预约名额也是“秒没”。静安区老年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除了“龙凤旗袍”之外,学校还整合了辖区内的产业、非遗、科技等资源,为老年学员提供更为专业的课程体验。
要科技更要温度
“这个互动是在问豆包吗?”“这个动画是不是可灵生成的?”展会现场,类似的问询声时常在耳边响起。
他们勇敢地拥抱时代,AI也帮助他们实现曾经的不可能。不再担心记性不好、识谱太难,知音琴行的“AI音乐教学”课程通过AI伴奏、AI谱曲、AI演唱、简谱和五线谱“互译”等功能,让老年人轻松体验音乐的美妙。十几分钟后,“沧海一声笑”的合奏在体验区响起,对老人们而言,这仿佛唤醒了童年那个渴望弹琴却无缘圆梦的自己。想走进《千里江山图》仔细瞧瞧每一处细节,读懂画面更读懂历史?想探究《天工开物》里的130多种生产技术有何奥秘?虹口区老年教育AI课程展区将该校全新打造的沉浸式互动学习体验搬到了现场,通过洞穴投影融合技术和精准红外定位技术,帮助老年人实现交互式学习。其中,“奇幻海洋”课程还特别设计了亲子环节,鼓励祖辈和孙辈共同体验,创作奇异的海洋生物。虹口区社区学院院长张阳表示,除了好玩,更希望为两代人找到共同话题,系紧情感的纽带。
对于松江居民朱永法老伯来说,AI的意义远不止是工具和玩伴,更承载着他数十年的岁月寄托。在松江区老年大学,“老年文学写作——回忆录撰写”课程一直是许多老人的心头好。学校通过需求调研,与专业技术公司合作开发了“银发AI课程”,为老人们打造“数字人回忆录”,朱老伯成了首位体验者。“1958年进入上海中学,15岁报送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兵技术学校……”随着一道动态的人生轨迹划过屏幕,青年的容颜逐渐刻上岁月的痕迹,数十年的风雨历程也在他的讲述中缓缓铺陈。
主舞台上,情景舞台剧《记忆的行李箱》则用另一种方式与岁月对话——上海开放大学与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研究中心联合开发的语言认知康复课程,致力于助力长者维护认知功能,让记忆不再是过去的负担,而是转化为当下的力量。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