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画龙点睛 每月15号 脚下的路 人生几多“截止时” AI是我的眼 清晏园与《天下长河》
第15版:夜光杯 2025-10-21

每月15号

陈茂生

如今时兴“断舍离”。处理旧书报时意外翻出一团纸,定睛一看竟是当年的“工资条”。那时进厂要办“学徒学习班”,大小领导到场讲话“做规矩”,台下早就心猿意马的众人听到“每月15号发工资”时偷着乐的场景记忆犹新。上海话把“日”称作“号”,拿到人生第一笔工资18.84元的那个15号,奶奶和母亲欣慰的笑容仍在我的眼前。以后陆续换了几家单位,哪天“关饷”却记不太清了。

上海开埠后工商业兴起,现金付工资即为天经地义。在工厂时,每月10号左右,车间管理员要为全车间数百人做工资表,表上每个数字都关系切身利益,不可疏忽。好在除了病事假、中夜班津贴,每个人的工资基本“步调一致”,只要认真便可应对。15号一早从财务科领来现金,清点无误后逐一点清,与工资条一起塞入信封。此项工作须在中午一点前完成,届时上中班的职工已在门口排队、稍后早班职工也要揣着工资回家。有人会将信封往桌上一倒,“一五一十……”数清楚,连分币也要“当”地碰个响。晚上9时半,夜班职工领工资也是如此这般的操作。如今回想颇有感触:往高处说是“全心全意服务一线职工”,说实惠些就是大家都靠工资“开火仓”容不得半点玩笑。而老职工的话更形象:钞票要在手里“过一过”,否则“心里没底、做生活没劲”。所以工厂的“15号”,总是既快乐又庄重。

20世纪90年代后,有了人生第一张银行卡,初始密码“八个1”,到银行“改密码”时有不一般的神秘感觉。工资每到15号“打卡里”。当然也会发一张工资条,有关数字只要不说就没人知道。也有老师傅为记不住密码而嘟囔、为猜不到别人卡里有啥“花头”而郁闷,有家庭的中年男职工更喜忧参半,因为“上交工资卡”挤压了“上交工资”的最后一点模糊空间。从此,也不再有众人并肩数钞票的“盛况”。

那时工厂工作几乎都靠体力,大家干着很繁重的活、赚着最本分的钱,虽然不多但够温饱。迄今每逢15号,嘴角仍会泛起一个浅浅的微笑,已成习惯。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