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严重超载还装“牛眼灯”挂大红花 辖区居民60克黄金保住了 检察机关斩断胎儿摄影灰色链条 乘风破浪的“破冰者”
第15版:新民法谭 2025-10-25

乘风破浪的“破冰者”

——记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检察官于爽

于爽(右)多次上央视,以案释法 受访者供图

在上海这座高速运转的国际化大都市,法治是其平稳运行的基石。二十载检察风云,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第七检察部主任于爽,始终像一名不知疲倦的“破冰者”,办理近千起案件,不乏社会高度关注的大案要案,攻克了全国首例上市公司逃汇案、本市首例利用胰岛素杀人案等一系列无先例可循的疑难案件。她在法治建设的航道上乘风破浪,书写着一名新时代上海检察官的忠诚与智慧。

拓荒:“无人区”走出法治之路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型犯罪,于爽勇为拓荒者,敢于在法律的“无人区”探出新路。

全国首例上市公司逃汇案,是她检察生涯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案情涉及银行、保险、贸易等多个专业领域,200多本卷宗堆成了小山。于爽采用“双线并行”的策略,日夜不休地梳理货物流与资金流,最终从纷繁复杂的单据中识破了真假混同、虚报出口的犯罪手法,让企图虚支外汇的“猫腻”无处遁形。她不仅将罪犯绳之以法,更通过走访外管局、银监会等四家单位,提出了“专项督查”的检察建议,从源头上为国家的外汇安全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如果说经济犯罪的较量是智慧的博弈,那么“零口供”的命案则是对意志与毅力的终极考验。在本市首例“胰岛素杀人案”中,犯罪嫌疑人凭借其护士身份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企图瞒天过海。案件一度因“无有罪供述、无作案工具、无明确致死原因”而陷入僵局。

于爽没有放弃,她与侦查人员紧密配合,将突破口锁定在被害人身上两处隐秘的针眼。为了验证“注射胰岛素致死”的大胆猜想,她委托两家国内顶尖的鉴定机构,历时半年,经过上万次模拟实验,终于在死者的皮下组织中成功提取到了胰岛素成分。为了在法庭上将复杂的法医学原理呈现得清晰透彻,她远赴湖北的鉴定中心,穿上防护服,在显微镜下追踪每一个实验细节;她遍访6家大医院的内分泌专家,学习专业知识;她邀请法医出庭,以专业的语言回应庭审中的每一个疑问。最终,这起离奇的案件水落石出,成了通过科学证据锁定“零口供”嫌疑人的经典范例。

转型:“主攻手”到“多面手”

两年前,于爽从唇枪舌剑的公诉一线,转岗至综合业务管理部门。“战场”变了,但她为民担当的初心未改。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她把“您坐下来慢慢说”挂在嘴边,用心倾听每一个诉求背后的故事。

她发现,许多看似决绝的法律诉求背后,其实隐藏着深深的民生牵挂。有人执意要推翻一桩旧案的有罪判决,于爽耐心倾听后,听出的是他担心孙子未来求职受影响的焦虑;有人铆着劲要改变不起诉决定,她却听出了兄弟大打出手源于遗产分割困难的窘境。找准了“病根”,方能“对症下药”。于爽带领“心桥”团队,创新打造“信访事项案件化办理”项目,探索“检调对接+”工作模式,将司法为民的触角延伸到化解社会矛盾的最前沿。在她的努力下,检察服务中心不再仅仅是受理控告申诉案件的窗口,更成了连接法理与人情、化解矛盾纠纷的桥梁。

传道:法治之光薪火相传

办案之外,于爽还是一名积极的法治传播者,她多次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法治节目,以案释法。在参与录制《守护明天》节目时,一个“被出租的女孩”的案件深深刺痛了她。为了办案,她和节目组深入偏远山区,目睹了女孩家中无门无窗、蚊蝇环绕的贫困景象。那一刻,她更深刻地理解了检察工作的意义——不仅是惩治罪恶,更是守护明天、传递希望。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会走得很远。”这是于爽时常挂在嘴边的话。她身体力行地做好“传帮带”,将自己对检察事业的忠诚与热忱,传递给更年轻的“后浪”,让守护公平正义的火焰,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宋宁华 通讯员 郑法玮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