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金旻矣)今天,上海“世界标准日”主题活动在浦东新区举行,会上发布了12项2025年度“上海标准”。记者获悉,上海已累计牵头制定251项国际标准,培育64项“上海标准”,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标准与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近年来,上海打通标准科创“融合链”,为产业升级注入硬核动能。市市场监管局将标准嵌入科技创新全过程,推动标准研制与技术研发、产业推广同步发展。例如,出台全国首个《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互动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在全国率先发布《概念验证中心平台建设与服务指南》标准,围绕电子设计自动化、量子网络、家电智能互联等领域建设37个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标准化创新中心,及时将产业优势转化为标准优势赋能区域产业发展。
同时,上海会同苏浙皖三省制定《长江三角洲区域地方标准管理工作指南》,发布实施33项政务服务、环保、交通等领域长三角标准。上海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已牵头制定ISO、IEC标准251项,更多企业从技术追随者迈向规则制定者。禾赛科技、中建八局等探索“标准出海”,将车载激光雷达、高速铁路等“上海标准”通过工程建设和进出口贸易输出到德国、韩国、泰国等国。
标准为企业和产业都带来了裨益。《i-线光刻级氟化钙晶体元件》团体标准应用后,产品合格率从40%提升至95%以上,年产量从20吨扩大至50吨,解决了高端半导体设备关键光学材料难题。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等获批全国智能制造、具身智能标准化试点,引领行业整体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