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均房在工作中 杜雨敖 摄
民警陈俊来到泗泾康养中心给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户口迁移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杜雨敖
早上7时30分,松江公安分局城中路派出所,48岁的社区民警田均房动作娴熟地换好执勤服,指尖轻轻拂过蓝色衬衫的领口,将一点点褶皱捋平。
田均房个子不高,身板笔直,拿起对讲机和记录本,快步出门。8时不到,他已经来到韵意一村居委会,以他名字命名的警务室、工作室还有“小甜老年服务队”就在这里。这些专门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站点,也是松江公安分局“警暖桑榆”党建品牌的实践地。
城中路派出所位于松江区泗泾镇,辖区5.65平方公里,服务群众12.5万,管理着43个小区,其中征收安置小区31个,廉租房、经适房小区6个,人口密度居松江区之首。
除了征收安置居民,因为绿化多、空气好,很多原本住在市区的老年人,也都喜欢来此养老,导致这里人口老龄化程度急剧攀升,高龄、独居老人多,养老照料、健康服务、精神慰藉等适老化需求突出,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警暖桑榆”应运而生。
一 “假噪声”与“真关爱”
“田警官来啦!”居民区社工戴轶伦的声音从屋里飘出来,协管员吴永莲也从文件柜后探出头,笑着朝他挥了挥手:“就等你了!”
三人围着靠窗的方桌坐下。田均房说:“昨天我去312室敲门,张阿姨说楼下半夜总听见脚步声”“我瞅着楼道灯坏了,是不是得赶紧修修?”戴轶伦记到本上,说散会后就去联系物业。田均房又说:“5号楼的孙阿姨心脏手术做完了,给我打电话说已经出院回家休养了,咱们得去看看她。”
田均房又提起小区夜间巡查的事,吴永莲想起昨天接到8号楼李叔叔反映,小区东门的快递柜总有人乱翻,还有上次提到过的9号楼拍视频说不想活了的王老伯,他的女儿也出问题了,王老伯说要跳楼……田均房一听,马上决定去王老伯家看看。
田均房、吴永莲和戴轶伦,三人一组就是“警暖桑榆”党建品牌的一个最小单元。“民警+综合协管员+社区志愿者”,在城中路派出所,这样的社区老年服务队,与社区里的独居、高龄老人结对,通过日常探望、困难帮扶、上门办证送证等举措,让老人们感受到社区治理的温度。
李老伯的例子最典型。今年6月的一天,凌晨2时,派出所报警电话突然响起。76岁的独居老人李老伯声音里带着明显的疲惫与焦虑:“田警官,楼上的噪声吵得我没法睡,你快来看看吧!”刚结束值班的田均房,立刻赶往老人家中。
敲开房门,李老伯攥着枕头坐回沙发上,眼里满是血丝。“您别着急,我先去楼上看看。”田均房一边轻声安抚,一边往楼上走。没想到敲门半天无人回应,田均房联系物业调取了近期入住记录,排查了近3个小时,最后发现老人楼上其实是空置房。
李老伯依然疑神疑鬼。此后几个月,他坚持认为楼上有人走动,影响他的休息。田均房前后陪老人上楼查看了七八趟。有一回,李老伯甚至颤巍巍地搬了把椅子,放在空置房的床边:“田警官你看,我做个记号,咱们走了要是有人来,这椅子肯定会动!”
下次再来,椅子还在原地,老人固执:“肯定是故意躲着咱们!”田均房没戳破老人的执念,每次都耐心陪他检查,一再安抚:“您放心,有我在,肯定帮您弄明白。”
后来,楼上房东把房子租了出去,李老伯这下更“理直气壮”了。当天就再次报警,坚持说租客“白天人不在,夜里搞噪声”,非要检查租客的抽屉和背包。田均房赶到时,租客小周站在门口,一脸无奈。
“李老伯,您先别急,小周是在这附近工作的年轻人,咱们慢慢说。”田均房拉着李老伯到一旁,轻声解释租客的情况,又转身跟小周致歉:“老人年纪大了多担待。”小周被田均房打动了:“没事田警官,大爷可能是害怕,我把包和抽屉都打开看看,让他放心。”他拉开抽屉和背包拉链,里面是日常用品和几件换洗衣物。李老伯探头看了看,嘴唇动了动不说话了。
接下来的一个多月,李老伯的报警电话依旧频频响起,租客小周脾气好,每次闹完都看在民警的面子上不再计较,最后因为工作调动,干脆退租离开了。房子又空置了,但田均房知道,下一位租客不一定会有这么好的脾气,楼上的房东忍耐也到了极点,必须找到老人的心结,才能彻底化解他的焦虑。
田均房多次到老人家探访,发现客厅茶几上摆着孤零零的搪瓷碗,墙角的旧电视没开,整个屋子安静得能听见时钟嘀嗒声。“李伯伯,您子女多久来一次?”得知老人子女都在外地工作,几年也不回来一次,看着老人落寞的眼神,田均房忽然明白,这噪声哪是来自楼上,分明是太孤单了,夜里静下来就容易胡思乱想啊。
在“警暖桑榆”党建工作引领下,城中路派出所“社区为老服务队”行动了起来,社区民警和志愿者每天上门,陪老人聊天,听他讲年轻时的故事,帮老人量血压,修理松动的插座……看着满屋子热闹的身影,李老伯笑着说:“你们一来,我心里热烘烘的,夜里也不瞎琢磨了。”
吴永莲和戴轶伦也找了楼组长王阿姨和几位热心邻居:“王阿姨,您要是方便,每天路过时帮着敲敲老伯的门;张姐,您做了好吃的,要是有多的,也给老伯捎点。”没过几天,王阿姨就发来消息:“放心,今天我陪李老伯去菜场买菜了,他还跟卖菜师傅聊了好一会儿。”
如今,李老伯已经习惯走出家门,和其他老人一起下棋、唱歌,脸上的笑容也多了。每次看到田均房路过,李老伯都会招手,拉着他聊上一会:“昨天对门邻居还送来一碗排骨汤,好喝。”“假噪声”引发的警情,最终被“真关爱”化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警暖桑榆”机制从警情的处置、案件的侦办,到适老化的窗口设施、送上门的办证服务,都从老年群体设身处地出发,对内优化工作机制,对外凝聚社会资源,积极服务老年群体高品质生活。
二 暖了心才能平了事
老人之间的矛盾纠纷,往往比年轻人的更麻烦。有一个案例,城中路派出所所长姚鹏程印象深刻。
今年7月,派出所接到居民陈阿姨报警:邻居张阿姨家在楼道公共区域安装了一个监控摄像头,正对着陈阿姨家房门,导致她每日进出都被实时记录,感到隐私受到严重侵犯,生活备受困扰。这之前,陈阿姨曾与张阿姨沟通过,并向物业反映,但对方一直没拆除,两家见面也不说话。
民警上门几番调查后弄明白,装监控的是张阿姨的女婿,目的是为了关注老人日常的安全。这其实无可厚非,但老人有心结必须解开。这事除了警察,还需要热心人从中调和。通过“茸城解纷”机制,警方联系了社区里威望颇高的志愿者曹阿姨,这位从事邻里调解工作多年的老法师,对居民情况熟,说话有温度,是化解矛盾的“行家里手”。
曹阿姨的温情劝说加上民警的法理讲解,双管齐下终于让张阿姨的女婿认识到摄像头对陈阿姨造成的心理压力。当场表示:“你们说的对,是我没考虑周全,这就拆!”说完便找来工具将设备拆除。纠纷圆满解决后,陈阿姨为表达感激之情,特意定制了一面锦旗送到了派出所。像这样的锦旗,城中路派出所今年已经收到21面。
这起纠纷的化解,是“警暖桑榆”机制解决涉老纠纷的缩影。拿姚鹏程的话来说,“社区里的矛盾尤其是老人之间的矛盾,从来不是‘按规则办事’就能摆平的,需要带着温度的‘情感疏通’。看似琐事之争,内核往往是‘争一口气’的委屈、‘丢了面子’的在意,或是‘没被看见’的失落。调解也从不是简单‘评对错’,而是俯下身听懂老人的‘潜台词’,摸准那些没说出口的‘核心关切’,暖了心才能平了事。”今年4月,在泗泾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城中路派出所“警暖桑榆”机制汇聚公安、司法、法院、城管、教委等11个部门以及各居委会的力量,从老年人常遇的矛盾入手,提供情理法三方面的疏导援助,让涉老纠纷“事心双解”。
人老了,哪怕有老伴在身边,也都渴望子女多回家看看。但大居人口密集,又远离市区,老人子女自驾车前来,停车难成了痛点。不少老人对此意见很大,希望派出所想想办法。
今年9月,在“警暖桑榆”机制的多方协调下,城中路派出所联动居委会、小区物业等部门,解决了子女们探望老人的后顾之忧——通过统筹安排停车资源,“社区老年服务队”专门制作了“亲情停车卡”,老人提前申领,子女来探望时不但有车位,还能享受4小时免费停车时间。效果立竿见影,今年国庆节期间,回家看望老人的子女也明显多了。
三 温暖的防线
不少住进大居的老人都是从市区征收安置而来,手里有补偿款,而且数额还不小,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守好“银发群体”的“养老钱”,是派出所格外上心的事。他们用老年人更能接受的方式,为晚年生活筑起一道温暖防线。
史阿婆好心借给隔壁邻居薛阿婆的女儿小孙200余万元,没想到对方拖了两年都没还。小孙甚至放言,这是经济纠纷,法院判了也是等。史阿婆到派出所求助,咨询怎么才能让小孙尽快还钱。接警民警朱更海通过“警暖桑榆”机制组织了调解,但调解过程中他发现小孙的陈述明显存在疑点——借款理由是“继承遗产”要交税,但她名下既无房产也无存款,问及还款计划,却言辞闪烁,态度消极。
朱更海分析,此案并非普通经济纠纷,而是诈骗。派出所立即抽调精干警力,会同松江分局刑侦支队成立专案组,开展立案侦查。最终,小孙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因涉嫌诈骗罪被松江警方依法刑事拘留。
这起案件让朱更海始终难以释怀,史阿婆成了他心里放不下的一块石头。每隔两三天,他就会去史阿婆家探望。“这么多钱被骗走,老人心里不好过。”朱更海安慰史阿婆想开点,不要钱没了,身体也垮了。当得知分局研发的涉老预警模型开始试点使用,他通过“警暖桑榆”机制,将史阿婆的事情上报,把老人的名字加入涉老预警模型,标注为“需要特别关注与关心”。
据朱更海介绍,涉老预警模型主要针对两种类型老人,一是易走失倾向的老人,二是长时间不外出的老人。通过设定“短时高频徘徊”“跨域异常活动”等特征,实现行为预判与主动干预。模型试点以来,已累计触发预警62条,帮扶32名独居老人,有效防范了失联风险。
科技进步的力量很重要,但对于很多老人来说,还是每天上门的探望和关心更让他们安心。田均房的手机记事本上,常会记上一句句看似没啥逻辑的话:“这栋楼电路老化厉害,要多检查。”“这层电瓶车停放数量超出户数了,看一下是不是有群租。”“这楼上住的两家养狗,记得通知老人年检。”“这楼孙阿姨一个人生活,上个月刚动完心脏手术,多关心着点。”“这楼肖伯伯是空巢老人,多打电话叮嘱,别出意外。”
……
警暖桑榆,不止重阳。每个人都会老,当青丝变白发,步履变蹒跚,最需要的是一份安心、一声叮嘱、一次及时的援手。“警暖桑榆”,是“藏青蓝”守护“夕阳红”,是警务室常亮的灯、寒冬里温热的餐、反诈时耐心的劝,是老人说“有警察在,我们就踏实”的信赖与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