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6日 星期四
魔术大师  走近观众 AI时代  顶尖高校改写“育才剧本” 穿婚纱的女孩 高难度的手术
第4版:科教卫新闻 2025-11-03
构建更加开放、多元、自主的培养生态

AI时代 顶尖高校改写“育才剧本”

当人工智能开始撰写论文、参与科研、模拟复杂实验,知识的生产方式正被深刻重构。高等教育如何回应这场深层变革,引领未来的拔尖人才如何培养?近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第四届拔尖人才培养国际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等近50所高校,以及微软、华为、阿里云等顶尖企业的20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全球视野下的拔尖人才培养与新时代书院制育人体系探索”展开深入探讨。一个清晰的共识正在形成:在AI加速演进的时代,育人逻辑必须重塑——不再唯分数论英雄,而是回归人的成长本质,构建更加开放、多元、自主的培养生态。

学分做减法

创新留空间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要求。”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指出,未来的“领军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应具备基本原理思维、工程实践能力以及洞察社会需求的综合素养。他建议高校主动拥抱变革,通过构建科学教育智能体、结构化知识库,适度降低学分要求,设立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专业,强化价值观与思政教育等,系统优化育人生态,为学生留出更多自主探索与全面发展的空间,实现从“教书”向“育人”的根本性转变。

变革中,已有先行者。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务长彭刚介绍,清华已分阶段建成覆盖超半数本科生的书院体系,注重“宽口径、厚基础、重交叉”理念,课程挑战度做“加法”,但通过跨学科课程、通识课专业课融合在学分上做“减法”。同时,建立多维评价体系,导师制与“一人一策”个性化培养不唯GPA论英雄,构建贯穿四年的科研进阶训练体系,全方位培育学生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多元成长。

激发好奇心

催生内动力

尽管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形态,但多位专家强调,技术绝不会取代教师的核心作用。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约翰·霍普克罗夫特(John Hopcroft)指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教育中不可替代的核心要素。”他认为,教育的根本使命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内在动力,引导他们发现并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这正是培养信息时代领军人才的关键所在。

香港大学副校长杰伊·西格尔(Jay Siegel)教授则从另一个维度发出警示:当前生成式AI与社交媒体的普及,导致学生逐渐“外包”自身能动性。过度依赖技术工具,可能引发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退化。他强调,“个人能动性”——即个体自主选择并掌控生活的能力,应成为拔尖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教育不应仅追求标准答案,而要构建以“创造、批判、整理与沟通”为核心的“大脑健身计划”,系统锻炼学生的完整思维链条。

转身遇大师

随处见讨论

人才培养的深层变革,还体现在价值导向的调整上。西格尔呼吁建立以专业影响力而非论文数量与奖项多少为导向的“学者共同体”,注重“精通、探究与人文”三个维度的协同发展。他特别鼓励那些具备超凡模式识别能力的拔尖人才始终保持探索的勇气与独立判断的定力。

清华书院制承袭老校长梅贻琦的育人理念,营造“从游文化”,通过院长下午茶、微沙龙等活动,重塑师生濡染观摩的亲密氛围。“转身遇见大师,随处可见讨论”,则是上海交大致远学院的常态。成立15年来,致远学院始终致力于打造“使命驱动”与“好奇心驱动”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汇聚了多位图灵奖、诺贝尔奖级别的国际顶尖学者,营造高度开放、自由探索的学术环境。上海交大校长丁奎岭院士表示,去年启用的致远书院旨在进一步打破学科、文化与地域边界,实现人才、资源与思想的“汇聚”与“链接”,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顶尖创新人才。

本报记者 易蓉 实习生 王艺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