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袁媛
取自己的钱,怎么就这么难?最近,一位律师在山东某银行的取款遭遇,让人看了心里不是滋味。
这位周律师因为朋友结婚,想取4万元现金随礼。银行柜员却步步追问:取钱做什么?具体买什么?甚至还翻看他之前的转账记录,追问某笔钱的来龙去脉。最后,银行说要报警,等了半小时又说联系不上,这才同意周律师取款。
这件事让人很困惑。保护储户权益和反诈不该是对立的。国家有规定,取款5万元以上才需要登记用途。这家银行自己定下“取款1万元以上就要报备”的规矩,显然是层层加码。更让人不舒服的,是那种被当作嫌疑人的感觉。取自己的钱,却要像接受审讯一样交代每一笔开销,连个人转账记录都要被拿出来讨论。这样的“保护”,已经变了味。
说实话,银行工作人员也不容易。他们站在反诈第一线,任务重、压力大,怕出事、怕担责,可以理解。但把所有人都当成潜在受害者甚至嫌疑人来对待,确实欠妥。连懂法的律师都要费尽周折,普通客户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怕出事,就宁可错查一千,也不放过一个,这不是好的办法。说到底,取款自由是最基本的金融权利。银行应该把精力用在精准识别真正有风险的交易上,而不是让每个取钱的普通人都战战兢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