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上海歌舞团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迎来里程碑式的演出节点——第800场纪念演出。王佳俊、朱洁静将领衔“全A组”阵容登场,谢幕时“风雅颂韵”四组主演演员也将集体亮相。昨天,这场承载着爱与信念的舞剧举办800场纪念访谈,幕后主创、剧场管理者、演员与观众代表重聚初心之地,共同解锁这部红色经典持续火爆的密码。
总编导周莉亚、韩真分享了那段创作经历:上海歌舞团原团长陈飞华的耐心沟通以及在上海实地采风的触动,让她们逐渐找到灵感,“聊到《电波》这个题材时,我们的眼睛突然亮了,感觉心灵的火苗瞬间被点燃。”
“较真,是对创作最基本的态度。”这是主创共同的心声。编剧罗怀臻打破舞剧剧本“两页纸”的惯例,写下1万字剧本,成为中国首部正式发表的舞剧剧本,为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作曲杨帆则在旋律创作中不断突破,既大胆改编经典的《渔光曲》,又在尾声创新性地使用吉他独奏,让紧张的剧情中既有温情又有力量。韩真与周莉亚为一个舞段的编排反复打磨,和主创探讨细节到深夜。
较真渗透在每个环节:李侠、兰芬的双人舞将“相识、走近、相爱、相离”四个阶段浓缩于一个空间,用肢体语言构建出跨越时空的深情;老裁缝中枪时的音效设计,暗藏着“制造观众期待感”的巧思;舞台空间的切割、倒序与正序的交织,让线性故事在舞台上焕发出全新活力。
朱洁静说:“800场纪念演出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它记录着我们走过的路。”而饰演李侠7年多的王佳俊则坦言:“李侠于我不仅仅是一个角色,而是融于骨血、长在身体里的一部分。”
作为改编自经典电影的作品,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最大的突破在于实现了红色题材的人文化表达。罗怀臻表示,舞剧更注重挖掘“生活中的人”:石库门里的寻常烟火、革命者之间的细腻情感、平凡人物的信念坚守,让红色故事不再流于概念,而是充满人性温度。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