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4日 星期五
美俄互亮核威慑  核军控失衡威胁全球安全 “局外人”当选纽约新市长  美国政治极化进一步加剧
第16版:新民环球/论坛 2025-11-13

美俄互亮核威慑 核军控失衡威胁全球安全

郑润宇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学者

最近,全球核战略格局出现明显震荡。5日,美国在加州范登堡太空部队基地成功发射了一枚无弹头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同一天,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安全会议上命令外交部、国防部及相关部门“提交可能恢复核武试验的方案”。而在此之前,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韩期间公开宣称美方“将立即恢复核试验”,要求军方做好相应准备。

这些动作虽尚未真正触发核试验,但从信号层面而言,已表明美俄可能跨入新一轮核威慑较量与军控倒退阶段:美俄关系从“制约与稳控”走向“对抗与升级”;核威慑策略正从“维持”转向“宣示”。全球核态势或重返冷战后期的高危闪点。

美欲重建核威慑话语

美国此次试射“民兵3”洲际弹道导弹,虽然为“无弹头例行发射”,但恰逢特朗普提出恢复核试验,因此象征意义不容忽视。美方声明宣称,该发射旨在验证核三位一体陆基部分的作战准备与可靠性。

目前,特朗普政府正推动核力量现代化,不仅增加预算,而且寻求通过“行动+声明”的方式重建核威慑话语。

这种做法有两个逻辑:一是内部政治动机,特朗普试图通过核议题彰显“强硬姿态”;其二是战略层面,美国试图借助重新活化核力量的信号,迫使对手在军控谈判中让步。但在国际军控结构持续削弱、条约框架松散的当下,此类动作更可能引发对手“对等反应”,从而加速核战略竞争。

俄方战略意图已浮现

对此,普京迅速作出反应,要求相关部门提交恢复核试验的评估方案,以便日后“如果美国或任何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CTBT)方真正开展核试验,俄罗斯将作出对等措施”。

俄罗斯发出“准备恢复核试验”的信号,不仅意味着在技术上重启导弹发展,更意味着由冷战时期的“核威慑互验”走向“核测试—武器迭代”的循环。

对俄罗斯来说,虽然美国只是测试常规系统,但信号已经给出。因此俄方认为必须重返那种不仅“防守”而且“追赶进攻”的格局。这也显示出俄方对核威慑角色的重新定义:从“战略后备”转向“主动威慑”。

由于地下试验场地、技术监控系统、国际观察机制应对等都需要重建,因此俄方目前还处于“威慑信号—准备方案”阶段,但战略意图已然浮现。

核军控被进一步削弱

美俄近期这一轮涉核动作,标志着冷战后核战略走向一个新拐点。从全球安全视角可提炼出三个关键“节点”和三个主要影响。

首先,是博弈节点,核军控机制进一步削弱。美俄两国核战略从“对话”转向“对抗”,而两国之间的《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也已敲定2026年2月到期。核军控条约体系的裂缝愈发明显。一旦爆炸式试验重启,“条约撤退—军控终止—军备加速”就可能成为现实。

其次,是风险节点,核威慑策略回到“显威”阶段。冷战结束以来,美俄虽各自发展核武,但更多强调“数量限制”和“稳定互信”。如今美国释放重启信号、俄罗斯准备恢复试验,核武器更多成为“对抗宣示”的工具,而不再仅仅只是“最后威慑”。这种状态下,核事故、误判、战略脱轨的风险上升。

再次,是转型节点,美俄的举动将对非核国家构成战略压力。全球核态势或将从“后冷战稳定期”步入“新的核竞赛期”。若美俄爆发新一轮核竞赛,核扩散风险、地区核态势不稳定将大幅上升。对于世界而言,这将是不得不重新适应的新局面。

总体来说,此次美俄的涉核表态将对全球安全产生深远影响,二者核关系的转变不只影响两国,亦关乎全球战略稳定格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