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陆梓华)到2030年,基本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到2035年,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全面构建,社会资源支持机制不断健全,以实用场景为对象的项目式、探究式、跨学科教学方式普遍应用,学生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知识与技能,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教育部等七部门日前联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昨天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相关内容。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田祖荫介绍,《意见》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学生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与持久热情。一是构建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二是建设开放融合的课程生态和教学方式。三是加强素养导向的教研引领和综合评价。四是注重形态多样的资源开发和环境建设。五是推进优质高效的师资建设和家校社协同。六是推动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大学可为。”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学军表示,大学要在课程建设上发挥“引领”作用,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中小学科技教育可理解、可实施的指导方案,帮助中小学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设计;要在师资培育上发挥“赋能”作用。定向培养高素质科技教育师资,系统提升其学科知识储备、科学素养与教学能力,并探索建立“双聘”机制,鼓励大学教师到中小学担任科技教育导师或兼职教师;要在资源共享上发挥“贯通”作用。主动将优质通识课程、教授科普讲座等转化为线上资源,加大帮扶和支教力度,服务和支援教育资源薄弱地区,让偏远地区共享高质量科技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