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本报记者 姚丽萍 赵菊玲 李一能
郭剑烽 陈佳琳 孙云 曹博文 宋宁华 报道
“哗啦——”马桶冲水时发出的声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甚至还会觉得有些吵闹。但直到不久前,它依旧是少部分上海市民求之不得的“天籁之音”。能够告别手拎马桶,在家用上卫生间,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之一。
时代的脉动不曾停息,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手拎马桶几十年来大规模从我们的身边消失。但在这座城市,依然有人“停留”在时光的角落里,因家庭卫生设施的缺失而困扰。补齐短板,让他们过上与时代同频的生活,并不仅仅是个人的生活难题,也是上海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关键小事”。
连日来,新民晚报记者走进城市深处,走访刚刚告别“拎马桶”的居民,听着悦耳的“哗啦”声响起,看见笑容在他们脸上绽放。回忆往昔,憧憬未来,9个故事,9段人生。方寸之间的变迁,记录了我们的来时路,也照亮了一座城市文明与温情的刻度。
田依平 再也不用摸黑淋雨去倒痰盂罐了
党宝荣 晚上敢喝水,再也不怕起夜啦
刘巧儿 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
荀维香 住进新家,不用“抢马桶”了
祁恩庆 再也不用半夜爬起来去公厕了
汤世秀 我已经把这里当成自己家了
韦振凤 不仅有了马桶,还能洗上热水澡了
王桂清 如今“方便”是真正方便了
刘 征 上厕所干净又舒服,生活质量天翻地覆
>>>详见第3—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