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经历过“心脏突然咯噔一下”、“感觉心跳漏了一拍”、“胸口一阵慌乱”的情况。这些感觉很可能就是“早搏”在作祟。早搏(也称为期前收缩)是非常常见的心律失常,几乎每个人一生中都可能发生。多数情况下良性无害,少数则可能提示潜在问题。
早搏的症状有哪些?
——感知心脏的“小插曲”
早搏是心脏“电路系统”提前放电,导致心脏提前收缩,后续伴随稍长停顿,正是这个“提前跳+停顿+正常跳”的过程,让您产生了种种感觉:1、心悸或心慌2、心脏“漏跳”感3、胸部不适或疼痛4、头晕或乏力5、咳嗽或喉咙异物感6、无症状。
相当一部分早搏患者是完全没有感觉的!尤其是在早搏数量不多或发生在夜间睡眠时,常常是在体检做心电图(ECG)或动态心电图(Holter)时才被发现。
早搏多少次需要治疗?
——数量不是唯一标准
是否需要治疗,不仅仅看早搏数量的多少,而需要综合以下因素进行个体化评估:
1、症状:这是决定是否治疗的首要因素!
如果您有明显的心悸、胸闷、焦虑、乏力等症状,并且这些症状确实是由早搏引起(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确认),且显著影响了您的生活质量(如不敢活动、影响睡眠、工作分心)。
2、是否存在器质性心脏病:这是评估风险的核心!
对于极其频繁的室早(如>总心搏数15-20%,或>10000-20000次/天),即使无症状,也需定期(如6-12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是否对心脏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3、早搏的类型和特点:
室性早搏的风险通常高于房性和交界性早搏。多源性、成对室早或者短阵室速的风险高于单发的、形态单一的室早。
早搏的危害?
——大多数无害,少数需警惕
1、不适症状与焦虑
这是早搏最普遍的影响。心悸、心慌、漏跳感本身可能让人感到难受、紧张甚至恐惧。对早搏的过度担忧和恐惧(“心脏恐惧症”)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触发更严重的心律失常(主要针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房性早搏:频繁房早,尤其是在心房结构或功能异常(如左房扩大)的患者中,是触发房颤、房扑的重要机制。房颤/房扑又会显著增加中风和心力衰竭风险。
室性早搏:在器质性心脏病(如心梗后、心衰、心肌病)患者中,某些特定的室早(如“R-on-T”现象、多形性、成对、短阵室速)可能触发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甚至心室颤动,后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3.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如前所述,长期、极其频繁(通常>总心搏数15-20%,或>10000-20000次/天)的单形性室早,会导致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力下降,最终引发类似扩张型心肌病的改变,出现心力衰竭症状(如活动后气短、乏力、水肿)。
4.血流动力学影响
频繁发生的早搏,会降低心脏的有效射血量,可能导致轻微的头晕、乏力感。在心脏储备功能已经很差的心衰患者中,这种影响会更明显。
早搏的治疗方式
——目标明确,个体化选择
(一)生活方式调整与诱因管理(所有早搏患者的基础)
1、减少刺激物摄入:严格限制咖啡、浓茶、可乐、能量饮料;戒烟;限制酒精摄入。
2、保证充足规律睡眠:避免熬夜、失眠。
3、管理压力与情绪: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积极应对焦虑、抑郁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4、均衡饮食,保持电解质平衡:保证钾、镁摄入(适量水果蔬菜、坚果)。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5、适度规律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太极)有助于改善心脏神经调节、缓解焦虑。运动中心律会增快,早搏可能减少或消失,这是正常现象。
6、治疗潜在诱发病:如积极控制甲亢;控制好高血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二)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或降低风险)
1、β受体阻滞剂:注意可能引起心率过慢、乏力、支气管痉挛,哮喘患者慎用。
2、钠离子通道阻滞剂:适用于房早或室上性早搏,尤其β受体阻滞剂不耐受或有禁忌时。心衰者慎用。
3、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
(三)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通过大腿根部的血管将细长的导管送入心脏,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找到引起早搏的异常兴奋点(“病灶”),然后用射频能量将这个点“烫掉”,使其失去发放异常电信号的能力。
优势:(1)成功率更高:对于定位明确的特定类型早搏(如右心室流出道室早、某些频发房早),成功率更高。成功消融后,早搏消失或显著减少。(2)避免长期服药:成功消融后,通常无需再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适用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以及无器质性心脏病,但室早极其频繁(>10000-20000次/天),或已导致/可能发展为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患者。
此外,对于一些会触发房颤的频发房早,消融也是优选的治疗方法。
早搏虽常见,既不必忽视也无需恐慌。出现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院心内科就诊,通过问诊、听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早搏的类型、数量、来源以及评估您的心脏基础状况。遵循专业医生建议,切勿轻信偏方或自行用药。
秦牧
副主任医师,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行政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研究员(破格),医学博士,博士后,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心律失常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擅长各种心律失常疾病的临床诊治。每年完成心律失常导管射频消融术500余例,累计完成5000余例。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分会中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上海心律学会委员。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单篇最高影响因子35.8,单篇最高被引次数超过1500次。
承担多项国家级科研基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获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中国心血管病菁英临床技术创新奖及上海交大大学“九龙医学人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