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金旻矣)上海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现已全面完成。在今天上午举行的第十三个“世界厕所日”宣传活动中,记者获悉,截至10月底,上海已对2631座环卫公厕进行了适老化改建,超额完成目标。
据悉,面对社会老龄化趋势与市民多元化如厕需求,上海将“环卫公厕适老化适幼化改造”作为重要民生工程。自2023年将此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以来,三年已完成改造2631座,其中今年改造了1011座。“全市约3000座环卫公厕,具备改造条件的已经‘应改尽改’。剩余的公厕因客观条件限制,比如设施老旧、面积狭窄等,今后将结合周期性的大修改建计划再融入适老元素。”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公厕管理科科长宋刚表示。
在适老化适幼化改造中,上海坚持“分层分类、全龄友好”原则,聚焦“通行安全、助力行走、自主如厕、服务优化”四大类30项细节进行系统升级。通过为老年人加装无障碍扶手、铺设防滑地砖、优化照明,为儿童设置低位洗手盆和坐便器、加装防撞护角等举措,提升“一老一小”群体的如厕安全性与便利度。
针对“如厕难”问题,上海也在盲点覆盖、时间延伸等方面优化公厕网络。目前全市配置第三卫生间的环卫公厕已超1200座,占比达40%;创新推广“共享厕所”模式,奉贤区已推动92家商户及企事业单位开放内部厕所,徐汇区的“共享公厕地图”已纳入65个社会共享点位;全市24小时开放环卫公厕达1756座,另有171座延长开放时间至17小时以上,占比64%。其中,徐汇、静安、黄浦三区环卫公厕已实现全域24小时开放。
此外,上海还全面推广“深度保洁+日常巡回”及“自动化保洁”等新模式,坚守“无异味、无污渍、无积水”的底线。便民服务也在不断延伸,全市2600余座专人看管公厕实现免费供纸,2000余座提供冬季热水洗手,部分区域试点推进“厕纸进厕位”、设置“临时休息点”、提供手机充电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