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0日 星期四
治病不忘暖心,“暗巷”同行不必孤勇 挑战“癌王”,“中国方案”持续上新
第8版:健康新知 2025-11-20

治病不忘暖心,“暗巷”同行不必孤勇

胰腺外科医生谈如何做患者的“情绪稳定器”

瑞金医院胰腺疾病诊疗中心 吴志翀 副主任医师

前不久,一名90后上海女孩与50后父亲对话的视频登上热搜。视频里,已确诊胰腺癌晚期且发生转移的父亲,以惊人的平静向女儿传递着对生命终局的看法。他劝女儿“不要为改变不了的事情悲痛”,甚至打趣说“就当我去旅行了”。这一幕让无数网友动容,也深深触动了我——每天都在与“癌王”交锋的医生。

如今医疗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常谈及精准诊疗、靶向药物与生存率,但这条热搜提醒我们:患者和家属内心的惊涛骇浪,同样需要被看见、被安抚。今天,我想暂时放下手术刀,和大家聊聊如何安放面对疾病时的焦虑与不安。

直面恐惧

从“术后不管”到“全程管理”的承诺

在门诊中,我常遇到已在当地接受过治疗来咨询术后方案的患者,也见过因治疗漫长而自暴自弃的人。“那边医生手术后就不管了”“担心治不好,干脆放弃算了”——这样的话我听得不少。这种“被抛弃”的恐惧,有时比疾病本身更令人窒息。

我想郑重告诉每一位患者:现代医学理念早已从“一次性手术”转变为“全生命周期管理”。手术只是漫长征程中的重要一环,更像起点而非终点。在瑞金医院胰腺中心,我们会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随访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即时沟通,并给予专业的营养与疼痛指导。我们绝不会在术后“放手”,你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同时,我也理解家属的无力感。面对亲人的病痛,他们常因不知如何相助而陷入自责与回避。我建议家属们,将关注点从“治好”转向“过好”:专业治疗交给医生,而家人的陪伴与理解,才是构筑患者内心防线最坚实的砖石。

东西方视角

隐私与陪伴之间的平衡智慧

在法国留学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中西方患者面对重症时的心态差异。西方患者普遍注重个人隐私与独立决策,就诊时往往独自前来,冷静与医生讨论病情和方案——他们认为这是个人之事,不应过多牵涉家人。这种独立性减少了家庭内部的决策摩擦,也让患者能更自主地掌控治疗路径。

其“利”在于,高度个人自主权赋予患者尊严,避免了家庭意见不一带来的额外压力。我曾见过一位法国老先生,平静地告诉我他决定不再接受激进治疗,希望用剩余时间完成心愿,且已亲自安排好一切。这种对生命的冷静掌控,令人敬佩,但“弊”也显而易见:他们有时会失去家庭支持系统带来的情感缓冲,独自面对坏消息、独自在病房度过漫漫长夜,那份孤独感需要极强的内心力量才能消化。

而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家庭是紧密的共同体,“家人生病,全家出动”是常态。这份“利”无比宝贵——它让患者被爱与关怀紧紧包裹,知道自己身后有强大后盾。但有时,过度家庭关怀也会变成“负担”: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沉浸在焦虑与悲伤中,反而放大了负面情绪。

我常常劝慰家属:我们要做患者情绪的“稳定器”,而不是“放大器”。学习像那位上海父亲一样,尝试用平和甚至带有幽默感的方式去面对,或许能为我们撕裂的情感找到一个温柔的出口。

医患同心

用“听得懂的话”搭建信任的桥梁

今年医师节,一位女患者送了我一份特殊的礼物。住院期间她话不多,诊疗沟通多是我单方面输出、告知与解释,但她会把就诊经历实时更新到社交网络。在我看来她就是个挺有意思的“I人”。那天她来门诊复查,小心翼翼递过一份礼物说:“吴医生,谢谢您手术前耐心讲解,画图告诉我肿瘤位置、手术方式和可能的风险。您说的每句话我都听懂了,心里才有底,才敢毫无畏惧地把自己交给您。这是个模型,我想送给您。既感谢您的精湛医术,也希望能帮到其他患者,为您以后的医患沟通尽点力。”

那一刻,我深受感动,也愈发清晰地认识到:作为医生,我们付出的每一分耐心、说的每一句“大白话”,患者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还特意在模型底座不显眼的位置刻了行字:“就像您说的,用听得懂的话,解决胰腺难题。”这个刻字模型至今仍摆在我办公室,时刻提醒我不忘从医初心。

我想,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面对胰腺癌,我们固然要依靠日新月异的医疗技术抗争,但同样需要建立强大而平和的内在世界。无论是像那位上海父亲一样,将生命的远行视为一场旅行,还是像我的那位患者一样,通过充分的理解来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都是在为我们宝贵的生命,增添一份从容与温度。我们共同努力,不仅是为了活得长久,更是为了在当下的每一刻,都活得有尊严、有质量、有希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